外阴炎症有非特异性、霉菌性、滴虫性等类型,表现各不同,原因包括生活方式、感染、特殊人群等,诊断靠病史、症状、检查及分泌物实验室检,非药物干预有一般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依类型用抗真菌或抗滴虫药,特殊人群孕妇和绝经后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外阴炎症的分类及表现
外阴炎症有多种类型,如非特异性外阴炎、霉菌性外阴炎、滴虫性外阴炎等。非特异性外阴炎多表现为外阴皮肤黏膜瘙痒、疼痛、烧灼感,于活动、性交、排尿及排便时加重;霉菌性外阴炎常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滴虫性外阴炎主要症状是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二、外阴炎症的原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不注意外阴清洁,阴道分泌物、经血等刺激外阴也可导致炎症。
感染因素:霉菌、滴虫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原因,如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时,霉菌大量繁殖可引起霉菌性外阴炎;阴道毛滴虫感染则会引发滴虫性外阴炎。
特殊人群因素:孕妇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酸碱度改变,更容易发生外阴炎症;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患外阴炎症。
三、外阴炎症的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表现,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外阴皮肤黏膜情况,还可能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如显微镜下查找霉菌菌丝、滴虫等,以明确炎症的类型及病原体。
四、外阴炎症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穿宽松、棉质的内裤,减少对外阴的摩擦;注意经期卫生,及时更换卫生巾。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活动;饮食上注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五、外阴炎症的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对于霉菌性外阴炎,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等;滴虫性外阴炎则需使用抗滴虫药物,如甲硝唑等。但药物的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药物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六、特殊人群外阴炎症的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患外阴炎症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清洁方式和药物。清洗外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外阴炎症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清洁护理外,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考虑局部使用少量雌激素制剂来增加阴道抵抗力,但需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