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需迅速脱离热源,用流动冷水冲洗创面;创面处理小面积浅度可用碘伏消毒后外用药膏,大面积或深度要送专业机构;补液按年龄体重等公式计算,遵循先晶后胶等原则并实施;抗感染轻度局部用抗菌药,中重度全身合理选药;疼痛管理用非药物方法或必要时用镇痛药;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小婴儿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准补液,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影响来处理。
一、现场急救
1.脱离热源:迅速使患儿脱离致伤源,如脱去着火衣物,若衣物与创面粘连,勿强行撕脱,可用剪刀剪开粘连部分。2.冷疗:用流动冷水冲洗创面10~3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热力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冻伤。
二、创面处理
1.小面积浅度烧伤:可用碘伏消毒创面后,外用适宜的烧伤膏,如磺胺嘧啶银乳膏等保护创面,促进愈合。2.大面积或深度烧伤:需及时送往具备儿科烧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清创、包扎或暴露等规范处理,避免自行涂抹不明药物加重损伤。
三、补液治疗
1.补液计算:根据患儿年龄、烧伤面积按公式计算补液量,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原则。例如,小儿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烧伤面积(%)×体重(kg)×1.8ml(小儿每1%烧伤面积每千克体重额外丢失晶体液1.8ml,胶体液0.9ml)+生理需要量(60~80ml/kg),其中生理需要量用5%葡萄糖溶液补充。2.补液实施: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与胶体溶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监测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
四、抗感染措施
1.局部抗菌:轻度烧伤可局部应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2.全身抗菌:中重度烧伤根据创面情况合理选用全身性抗菌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等,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感染相关指标,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避免滥用抗生素。
五、疼痛管理
1.非药物方法:通过安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儿疼痛,如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讲故事等。2.药物镇痛:必要时可使用镇痛药,如布洛芬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精准评估用药安全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小婴儿:其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烧伤后反应可能更重,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等生命体征变化,补液时更需精准计算,防止补液过多导致心力衰竭或过少引起组织灌注不足。2.有基础疾病患儿: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处理烧伤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优先处理烧伤同时避免因治疗烧伤加重基础疾病病情,例如在补液时需兼顾心功能状况调整补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