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远期并发症,病因有手术相关因素(术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患者自身因素(年龄、肥胖、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可复性肿块及伴随局部疼痛等不适,嵌顿时有剧烈疼痛等,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用疝带压迫,手术为主要方式包括传统和无张力修补术等且针对特殊人群有相应处理要求。
一、定义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手术切口部位的薄弱区突出体表形成的疝,属于腹外疝的一种,是腹部手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
(一)手术相关因素
1.术后切口感染:是引发切口疝的重要原因,感染会破坏切口处组织的正常结构与愈合过程,降低切口强度,导致腹腔内组织易于通过薄弱切口突出。例如,胃肠道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增加了切口疝发生风险。
2.切口愈合不良:如切口缝线拆除过早、患者营养不良致使切口组织修复能力不足等,均可使切口的抗张力强度下降,为疝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老年患者组织修复能力较弱,腹壁组织弹性和强度下降,更容易发生切口疝。
2.肥胖: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力较高,持续的高腹压会对手术切口产生较大压力,影响切口愈合并增加切口疝发生几率。
3.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切口感染且愈合迟缓;营养不良患者机体修复能力差,均会提高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手术切口部位逐渐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用力等增加腹压的情况时肿块增大,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局部疼痛、坠胀感等不适;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会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疝块通常固定且不能回纳。
四、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可观察到手术切口部位的异常隆起,触诊能发现切口处存在缺损及突出的肿物,可初步判断切口疝的存在。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疝环大小、疝内容物情况等;CT等影像学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疝的具体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者,主要采用疝带压迫疝环,通过疝带的压力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需长期佩戴,且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不能从根本上修复腹壁缺损。
(二)手术治疗
为主要治疗方式,通过修补手术修复切口部位的缺损,恢复腹壁的完整性。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等。对于特殊人群,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肥胖患者需在控制体重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创造良好的切口愈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