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继发性痛经重要原因,其相关痛经为继发性且多月经前1-2天开始、第1天最剧烈等并伴月经异常等表现,原发性痛经多初潮后不久出现下腹耻骨上区域疼痛等且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育龄期女性要重视不孕问题等,青春期女性需注意与原发性痛经鉴别及相关评估。
一、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联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继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因,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盆腔内等部位种植,经期时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及局部前列腺素等介质释放,从而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而原发性痛经多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
二、症状表现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通常为继发性痛经,疼痛多自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伴有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疼痛,还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不孕等表现。
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出现,疼痛主要位于下腹耻骨上区域,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一般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妇科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痛经发生时间、疼痛特点等,了解患者是否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情况。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附件区触痛性结节等异常体征。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协助发现盆腔内异位病灶,MRI对盆腔内微小异位病灶的诊断价值较高。
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
四、治疗要点
非药物干预: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散步、瑜伽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盆腔充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症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作用;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口服避孕药等调节月经周期;GnRH-a类药物可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等,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需重视不孕问题,及时就医评估生育状况,必要时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措施,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青春期女性:需注意与原发性痛经鉴别,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等相关评估,避免延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影响青春期健康及未来生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