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宫腔镜下见子宫内膜有慢性炎症病理改变且病理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的疾病,病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及宫腔操作后感染控制不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下腹不适、阴道分泌物改变,诊断靠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用抗生素,特殊人群妊娠期用药需谨慎、哺乳期部分抗生素可分泌要注意、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病影响监测指标。
一、定义
宫腔镜慢性子宫内膜炎是指通过宫腔镜检查可观察到子宫内膜存在慢性炎症性病理改变,病理上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内有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的疾病状态。
二、病因
1.病原体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可长期定植于宫腔内,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此外,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也可能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如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与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共同作用。
2.宫腔操作后感染控制不佳:刮宫术、宫腔镜手术等宫腔操作后,若创面未得到有效抗感染处理,病原体残留可引发慢性炎症,如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情况易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经量增多,较以往月经经量明显增加。
2.下腹不适:常出现下腹隐痛或坠胀感,部分患者可伴有腰骶部酸痛,症状可在劳累、经期前后加重。
3.阴道分泌物改变: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淡黄色,若合并出血时可呈血性,分泌物质地较稠。
四、诊断方法
1.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可见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散在出血点或炎性渗出物,可初步判断子宫内膜炎症状态。
2.病理检查: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显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间质内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是确诊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重要依据。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可能升高,有助于辅助判断炎症状态。
五、治疗方式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通过抑制病原体生长繁殖来控制炎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需由医生充分评估用药的必要性及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后决定是否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哺乳期女性:部分抗生素可通过乳汁分泌,可能影响婴儿健康,用药时需暂停哺乳或选择哺乳期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用药前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生建议。
3.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关注老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其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