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因多种强烈致病因短时间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致造血功能重度衰退起病急骤,慢性者由渐进性因素作用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相对轻、造血功能部分受损,急性贫血进展迅速、感染多高热且严重出血重,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等降更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积极治疗预后差,慢性贫血进展相对缓慢、感染多低热且出血较轻、血常规相关指标下降程度相对轻、骨髓增生减低或活跃,可选用雄激素等药物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儿童患急性再障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女性出血表现需关注,基础病史人群需综合考虑基础病与再障相互影响来制定治疗方案。
一、发病机制差异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因多种强烈致病因(如化学毒物、辐射、病毒感染等)短时间内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致造血功能重度衰退,起病急骤;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常由渐进性因素作用,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相对轻,骨髓造血功能呈部分性受损状态。
二、临床表现不同
1.贫血表现:急性再障患者贫血进展迅速,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且明显;慢性再障患者贫血进展相对缓慢,贫血程度相对较轻。2.感染发热:急性再障患者因粒细胞极度缺乏,感染发热多为高热,常见肺部、泌尿系统等严重感染;慢性再障患者感染发热多为低热,感染部位相对局限,如呼吸道轻度感染等。3.出血倾向:急性再障出血倾向重,有皮肤广泛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慢性再障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散在瘀点、牙龈少量出血等。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常规:急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极低,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常<0.5×10/L),血小板显著减少(常<20×10/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程度相对较轻,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虽低但高于急性再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值也高于急性再障。2.骨髓穿刺:急性再障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造血细胞(粒、红系细胞等)极度减少,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脂肪细胞等)明显增多;慢性再障骨髓增生减低或活跃,可见灶性造血增生现象,造血细胞减少程度轻于急性再障。
四、治疗与预后区别
1.治疗:急性再障多需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积极治疗措施;慢性再障可选用雄激素等药物促进造血,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可控制病情。2.预后:急性再障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慢性再障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不同人群方面,儿童患急性再障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更及时评估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女性患者在出血表现上可能因生理特点有不同应对,需关注出血部位及程度的观察与处理;有基础病史人群患再障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与再障的相互影响,制定治疗方案时更需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