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vWF数量减少或结构功能异常致,呈常染色体显隐遗传,是常见遗传性出血病,vWF由血管内皮和巨核细胞合成兼具血小板黏附及稳定FⅧ活性功能,发病机制有vWF作用缺失及遗传因素影响,临床表现有出血倾向多样及不同亚型表现差异,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如vWF抗原、活性及FⅧ:C测定,治疗用替代治疗等且儿童、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本质
血管性血友病是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数量减少或结构、功能异常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其兼具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内皮下基质及稳定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的双重功能。
二、发病机制
1.vWF的作用缺失:正常情况下,vWF作为桥梁连接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Ⅰb(GPⅠb)与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部位;同时,vWF可作为FⅧ的载体,维持FⅧ的稳定性,避免其过快被降解。当vWF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时,血小板黏附受阻,FⅧ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出血倾向。
2.遗传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存在vWF基因(VWF基因)突变,导致vWF合成、结构或功能异常,依据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可分为不同亚型,如Ⅰ型(vWF部分缺乏)、Ⅱ型(vWF结构或功能异常)、Ⅲ型(vWF几乎完全缺乏)。
三、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多样性:常见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多有月经过多;严重时可出现关节、肌肉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儿童患者可能因外伤等出现反复出血,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2.不同亚型表现差异:Ⅰ型多为轻至中度出血;Ⅱ型根据具体亚型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出血倾向与Ⅰ型类似;Ⅲ型患者出血严重,多在婴儿期即出现明显出血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vWF抗原测定(vWF:Ag):反映vWF的量,Ⅰ型患者多降低,Ⅱ型部分患者可正常或降低,Ⅲ型显著降低。
vWF活性测定(vWF:RCo):体现vWF介导血小板黏附的功能,与vWF:Ag常平行降低。
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FⅧ:C):因vWF对FⅧ的稳定作用,Ⅲ型及重型Ⅱ型患者FⅧ:C显著降低,Ⅰ型患者多正常或轻度降低。
五、治疗原则
1.替代治疗:输注含vWF的凝血因子制剂,补充缺失或异常的vWF,纠正出血倾向,如使用冷沉淀或重组vWF制剂。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创伤性出血风险,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护皮肤黏膜,预防出血事件发生。
女性患者:月经过多者可考虑针对性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出血程度及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