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症状多样,分为无症状型(占90%-95%,无临床症状但具传染性)、顿挫型(占4%-8%,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非特异症状,1-3天消失)、无瘫痪型(前驱症状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如头痛、颈强直等)、瘫痪型(包括脊髓型瘫痪,常累及四肢,以下肢多见;延髓型瘫痪,少见但严重,累及呼吸、循环等中枢及脑神经;脑型瘫痪,罕见,类似病毒性脑炎表现),早期识别症状对及时诊治重要,尤其对易感人群。
一、无症状型
此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从粪便中可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其仍具有传染性,可传播病毒。
二、顿挫型
全身症状:约占4%-8%,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一般持续1-3天症状消失,此时患者可能误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肠胃不适,而未意识到是脊髓灰质炎的早期表现。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若有发热等非特异症状且持续不缓解,应提高警惕。
三、无瘫痪型
前驱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持续1-3天后缓解,经过数天的无症状期或轻微症状期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患者可感觉头痛明显,颈部僵硬,不愿意活动颈部,脑膜刺激征检查时会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如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此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脊髓灰质炎。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的儿童,需详细询问接触史等情况,以便排查脊髓灰质炎。
四、瘫痪型
脊髓型瘫痪:最为常见,多累及四肢,以下肢瘫痪更为多见。瘫痪一般在发热数天至1周后出现,先有短暂的肌肉疼痛,之后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迟缓性瘫痪,常见于单侧下肢,瘫痪肌群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例如,孩子可能突然出现一侧下肢无力,无法正常行走或站立。对于儿童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和早期干预,以最大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延髓型瘫痪:较少见但病情严重,可累及延髓的呼吸中枢、循环中枢及脑神经运动核。患者可出现呼吸浅弱、节律不规则、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面瘫等表现。呼吸中枢受累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需要立即进行呼吸支持等紧急处理。
脑型瘫痪:罕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类似于病毒性脑炎的表现。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早期识别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相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