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子宫内膜炎是由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分急慢性与病原体感染、宫腔操作、经期卫生等因素相关病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临床表现急性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脓性有异味等全身症状慢性有下腹坠胀疼痛、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用抗生素据病原体选敏感药预防要注意经期卫生、规范宫腔操作、及时治邻近器官炎症特殊人群孕妇需及时就医老年患者病情进展快需关注有宫腔手术史人群术后遵医嘱护理警惕发病。
一、定义
成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由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多与病原体感染、宫腔操作、经期卫生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或流产后,宫颈口未完全关闭,残留的胎盘、胎膜等组织易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引发感染。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操作,若操作不规范或术后卫生不佳,易导致细菌入侵子宫内膜。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可使病原体逆行感染子宫内膜。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成子宫内膜炎:多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有异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2.慢性成子宫内膜炎: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孕等情况。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产后、流产后、宫腔操作史及经期卫生情况等。
2.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检查:B超等检查可辅助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需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甲硝唑等,通过抗感染控制炎症。
六、预防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选用合格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
2.规范宫腔操作:宫腔操作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术后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3.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应积极规范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子宫内膜。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发生子宫内膜炎需及时就医,因炎症可能影响胎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较弱,机体抵抗力差,发生子宫内膜炎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治疗,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3.有宫腔手术史人群: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护理,保持外阴清洁,若出现下腹痛、阴道异常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就诊,警惕子宫内膜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