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的形成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要是正常卵泡或黄体形成过程中可能形成囊肿样结构,多较小且月经周期结束后可自然消失;病理性因素包括炎症因素(盆腔炎性疾病可致输卵管积水波及附件形成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致卵巢巧克力囊肿)、内分泌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致卵巢多囊样改变形成囊肿,激素分泌异常可致附件囊肿)、其他病理性因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相关囊肿、肿瘤性因素致良性或恶性肿瘤形成囊肿样病变)
一、生理性因素
(一)正常卵泡或黄体形成
女性的卵巢具有排卵功能,在排卵过程中,卵泡会发生破裂,正常情况下卵泡液排出后,卵泡壁会塌陷,形成黄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卵泡壁的毛细血管出血,就可能形成囊肿样结构,这种生理性的附件囊肿通常较小,一般直径多在5cm以内,而且往往会在月经周期结束后自然消失,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与正常的生殖周期相关。
二、病理性因素
(一)炎症因素
1.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的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炎等,炎症会导致输卵管伞端粘连闭锁,使得管腔内的渗出液积聚形成输卵管积水,进而可能波及附件区域形成囊肿。这种情况在有过盆腔感染史、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性生活开始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发生盆腔炎性疾病进而导致附件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时,会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含有陈旧性血液的囊肿,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这种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患者往往伴有痛经、不孕等症状。
(二)内分泌因素
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内分泌失调,雄激素水平升高,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调,导致卵巢内出现多个小卵泡发育,但无法正常排卵,从而形成多囊样改变,可表现为附件区域的囊肿。该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与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肥胖、长期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激素分泌异常:某些内分泌肿瘤等情况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例如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等,会分泌过多的雄激素等,进而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附件囊肿的形成,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其他病理性因素
1.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相关囊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可能会蔓延至附件区域,形成一些与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的囊肿样病变,这种情况与子宫内膜的异常增殖状态有关,可能受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2.肿瘤性因素:附件区域可能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癌等,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会形成囊肿样的病变。良性肿瘤生长相对缓慢,而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可能伴有腹痛、腹胀、消瘦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更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