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有血小板减少相关表现,如血小板计数下降及由此增加的出血风险;有血栓形成相关表现,包括静脉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和动脉血栓(如肢体缺血等);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和局部症状(如肠系膜静脉血栓致腹痛等、颅内静脉窦血栓致头痛等),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相关表现及风险。
一、血小板减少相关表现
(一)血小板计数下降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最主要的血液学表现是血小板计数下降,通常在使用肝素后5-10天左右出现,部分患者可能在用药后1-2天内发生。对于有肝素暴露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一般血小板计数会较基础值下降30%-50%,若基础血小板计数正常,可能降至(100-50)×10/L以下,严重时可低于50×10/L。不同年龄人群对血小板计数下降的耐受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对血小板计数下降的耐受性稍差,但机制相似。
(二)血小板减少的潜在风险
血小板计数下降会增加出血风险,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病等)或处于特殊生活方式(如剧烈运动等)的人群,出血风险可能更高,因为这些因素本身可能已增加出血倾向,再加上HIT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会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
二、血栓形成相关表现
(一)静脉血栓
HIT患者常发生静脉血栓,可累及深静脉,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常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肤色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流速缓慢等因素有关。此外,长期卧床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HIT患者若同时存在这些情况,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
(二)动脉血栓
除静脉血栓外,HIT还可能引起动脉血栓,可导致肢体缺血、疼痛、脉搏减弱或消失等表现,严重时可引起组织坏死。动脉血栓的发生在不同性别中并无明显差异,但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动脉血栓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血管内皮本身可能已存在损伤等情况,HIT导致的高凝状态更容易引发动脉血栓。
三、其他相关表现
(一)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也可能更高。发热的机制与机体对免疫反应的应答有关,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可引起发热等全身炎症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的伴随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而成人可能更关注发热本身对生活的影响等。
(二)局部症状
若血栓发生在特殊部位,还会出现相应局部症状,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导致腹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可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这些局部症状因血栓发生部位不同而各异,在评估患者时需结合具体血栓部位进行综合判断,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局部症状的感知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