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因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增加形成皮肤紫癜的血管炎综合征,皮损为下肢及臀部对称紫红色斑丘疹可融合伴不适,发病与免疫反应介导(儿童免疫稚嫩易诱发)、血管因素作用(炎症致血管脆性通透性增高,老年血管弹性下降恢复慢)相关,诊断依据特征性皮疹及伴随表现,辅助检查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需特护皮肤,药物用抗组胺药,重病情用糖皮质激素等需遵规范且关注不同人群差异。
一、过敏性紫癜引起皮损的定义及基本表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血液外渗形成皮肤紫癜等表现的血管炎综合征,皮损是其突出临床表现之一。典型皮损为对称分布于下肢及臀部的紫红色斑丘疹,初起时压之不褪色,可逐渐融合成瘀斑,部分患者皮疹可伴有瘙痒等不适,病情变化过程中皮疹形态可有所演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影响
(一)免疫反应介导
机体接触病原体(如链球菌等)、药物、食物等致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形成皮损。不同年龄人群因免疫系统发育或功能状态差异,对致敏原的免疫反应强度可能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稚嫩,更易受外界致敏原影响诱发皮损相关炎症。
(二)血管因素作用
致敏原引发的炎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异常增高,是导致皮肤出现紫癜样皮损的直接血管层面机制,年龄增长可能伴随血管弹性等变化,对皮损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老年人群血管弹性下降可能使皮损恢复相对缓慢。
三、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依据
具有特征性的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的紫红色紫癜,结合可能伴随的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其他系统表现,高度提示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皮损。儿童患者皮损表现可能更典型且易被家长发现,需仔细观察皮疹形态、分布等特征。
(二)辅助检查支持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呈阳性,血常规检查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情况,必要时行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不同性别患者在检查指标上无特异性差异,但需结合个体病史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一般治疗
首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停用可疑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损部位,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搔抓易加重皮损及感染风险;成人也需注意避免刺激皮损部位,影响恢复。
(二)药物治疗
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改善过敏相关症状,如无禁忌情况可短期使用。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涉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考虑不同人群用药差异,儿童使用需谨慎权衡利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理用药,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皮损变化及其他系统受累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