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表现多样,感觉障碍有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过敏;运动障碍包括肌肉瘫痪、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现为皮肤营养改变、出汗异常,且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某些基础疾病患者表现更明显。
一、感觉障碍
1.感觉减退或缺失
周围神经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当神经损伤时,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功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尺神经损伤时,手部尺侧半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会出现减退或缺失情况。这是因为尺神经的神经纤维分布到相应的皮肤区域,损伤后无法正常将感觉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可能更难准确表述,但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如痛觉、触觉等测试仍可发现异常。在老年人群中,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障碍可能会因为本身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而更容易被忽视,需要更细致的评估。
2.感觉过敏
部分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在损伤神经支配区域,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比如,桡神经损伤时,可能在其支配的前臂背侧等区域出现对轻微触摸等刺激的过度敏感情况。这是由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的传导特性发生改变,使得神经末梢对刺激的阈值降低。
二、运动障碍
1.肌肉瘫痪
周围神经是肌肉运动的重要传导通路,神经损伤会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的支配作用,从而出现瘫痪。以坐骨神经损伤为例,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侧、小腿和足部的众多肌肉,损伤后可出现膝关节不能屈曲,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肌肉瘫痪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时期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瘫痪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如行走、抓握等功能的发展;而老年人肌肉本身的功能储备相对较弱,神经损伤后肌肉瘫痪可能会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如穿衣、如厕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2.肌肉萎缩
长期的神经损伤导致肌肉失用,会引起肌肉萎缩。例如,正中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鱼际肌等会逐渐出现萎缩,表现为大鱼际部位变平。肌肉萎缩的速度和程度与神经损伤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在康复过程中,需要通过合适的康复训练来预防和延缓肌肉萎缩的发生。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皮肤营养改变
周围神经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参与调节皮肤的营养状态。神经损伤后,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变薄、发亮等情况,还可能伴有指甲变形等表现。例如,交感神经纤维受损时,皮肤血管的舒缩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皮肤血供异常,进而引起皮肤营养改变。在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时,这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肤营养改变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糖尿病本身就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功能。
2.出汗异常
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出汗异常,表现为出汗减少或增多。比如,颈交感神经损伤时,可能出现面部一侧出汗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负责调节汗腺的分泌,神经损伤后其调节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