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部位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等,病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可复性肿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主要是手术,婴幼儿疝部分可自愈;脂肪瘤是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多为皮下局限性肿块,病因可能与遗传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无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等,治疗视情况而定,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疝气
1.定义与分类:疝气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等。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
2.病因:主要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如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和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举重等)。
3.临床表现:局部可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嵌顿,可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加剧,伴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4.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可复性或嵌顿性肿块,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超声可明确疝内容物情况及有无嵌顿。
5.治疗:手术是治疗疝气的主要有效方法,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尽早手术修复薄弱部位,避免嵌顿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婴幼儿疝,部分可因腹壁肌肉发育完善而自愈,可先观察,若2岁后仍未自愈则考虑手术。
二、脂肪瘤
1.定义与特征: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积聚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有脂肪的部位,多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楚,生长缓慢。
2.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3.临床表现:通常无明显症状,多为偶然发现的皮下肿块,一般直径1~3厘米,也可更大。肿块表面皮肤正常,触之柔软,有分叶感。
4.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行超声检查,超声可明确肿块为脂肪组织构成,以与其他实性肿瘤鉴别。
5.治疗:较小且无症状的脂肪瘤一般无需处理,定期观察即可;对于较大(直径>5厘米)、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的脂肪瘤,可考虑手术切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疝气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婴幼儿疝有自愈可能,应密切观察肿块变化,若出现嵌顿需急诊处理;儿童脂肪瘤一般随生长发育观察,若短期内迅速增大需及时就医评估。
2.老年人:老年人疝气因腹壁强度进一步降低,更易发生嵌顿,需积极评估手术耐受性,尽早手术;老年人脂肪瘤若生长缓慢且无症状可保守观察,若有异常变化及时就诊。
3.孕妇:孕期疝气可能因腹内压力增高而加重,需注意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便秘、剧烈咳嗽等,分娩后可评估手术时机;孕妇脂肪瘤一般不建议孕期手术,可产后根据情况处理。
4.肥胖人群:肥胖是疝气和脂肪瘤的相关危险因素,肥胖者应注意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以降低疝气发生风险,脂肪瘤患者也可通过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