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梗死灶直径0.2-15毫米;发病机制是脑内穿支动脉病变,受高血压等影响致血管壁增厚等;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多样易被忽视,累及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影像学通过CT或MRI可见病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饮酒等,需针对各因素采取控制血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戒烟限酒等应对措施,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健康管理。
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内的小动脉,也就是穿支动脉发生了病变。这些小动脉容易受到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当某一穿支动脉闭塞时,其供应的相应脑组织就会发生缺血、坏死,进而形成腔隙性病灶。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会使小动脉管壁承受异常压力,逐渐出现损伤,引发上述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1.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构音障碍(说话不清)、共济失调(行走不稳等)等症状。比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一侧面部或肢体稍有麻木,或者轻微的肢体活动不灵活,但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意识状态,也不会有严重的头痛、呕吐等表现。
2.症状多样且易被忽视: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如果是累及内囊部位的腔隙性脑梗塞,可能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如果是累及丘脑部位,可能出现纯感觉性卒中,主要是偏身感觉减退等。由于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容易忽视,从而耽误就诊。
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发现病灶。头颅CT上表现为直径小于15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MRI检查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能够更早发现病灶,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危险因素及应对
1.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控制在更低水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低盐饮食等。
2.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会增加。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
4.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危险因素。吸烟者要戒烟,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最好做到戒酒。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动脉硬化等。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控制危险因素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要关注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做好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