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囊肿与脂肪瘤在定义来源、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皮下囊肿由皮肤附件结构或胚胎发育异常等引起,囊壁有上皮细胞等,表现多样,影像有特定特点,治疗视情况手术或先抗感染再手术;脂肪瘤由脂肪过度增生聚积形成,由脂肪细胞和纤维组织分隔组成,多无症状,影像有相应表现,较小无症状可观察,较大等情况可手术。
一、定义与来源
皮下囊肿:是一种闭合性囊腔,内容物为液态或半固态物质,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因皮肤附件结构异常、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例如表皮样囊肿多与皮肤外伤致表皮植入有关。
脂肪瘤:是由脂肪过度增生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源于成熟脂肪细胞,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
二、病理特征
皮下囊肿:囊壁通常由上皮细胞等组成,囊内含有角质、皮脂等成分,其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囊壁较薄。
脂肪瘤:由大量脂肪细胞和少量纤维组织分隔组成,一般呈分叶状,质地柔软,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一层薄的纤维包膜包裹。
三、临床表现差异
皮下囊肿: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核桃,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若继发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囊肿部位皮肤可能有轻度隆起,按压时可有一定弹性,但与脂肪瘤的弹性感不同,囊肿内容物若为角质等可能较浓稠。不同类型囊肿表现略有差异,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面、颈及躯干上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
脂肪瘤:多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通常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数毫米,大的可直径数厘米,生长缓慢,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触感柔软,呈分叶状,用手指轻推可移动,与皮肤无粘连。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皮下囊肿: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囊壁可显示为高回声线;CT检查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时囊壁可有强化;MRI检查根据囊肿内容物成分不同信号表现各异,一般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脂肪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回声肿块,内部有纤细的分隔;CT检查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多在-80~-120HU之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MRI检查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
五、治疗原则
皮下囊肿:一般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可暂时观察,若囊肿较大、有症状或影响美观时多需手术切除,手术需完整切除囊壁,否则易复发。对于继发感染的囊肿,需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
脂肪瘤: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的脂肪瘤通常不需要处理,注意观察其变化即可;对于较大(直径大于1厘米)、有疼痛等不适症状或影响美观的脂肪瘤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完整切除后一般不易复发。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脂肪瘤,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谨慎评估,若脂肪瘤无明显变化且不影响功能,可密切观察,若有快速增大等异常情况则需及时手术;老年人群患脂肪瘤,若身体状况允许,可根据脂肪瘤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女性孕期发现脂肪瘤,一般先观察,产后再根据情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