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肿瘤性有恶变可能,病因涉胆固醇代谢、炎症等,多数无症状,体检超声可查,诊断靠超声等,直径<1cm无症状定期随访,≥1cm等情况建议手术;胆囊脂肪瘤是胆囊壁间质组织脂肪瘤样增生的良性病变,病因机制不明,大多无症状,超声可诊,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等可考虑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罕见相关病变需重视,育龄女性孕期需监测,老年人群需兼顾基础病,有基础病史人群需评估控制基础病。
一、胆囊息肉
1.定义与分类: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统称,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非肿瘤性息肉多为良性。
2.病因: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炎性息肉常因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引发,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胆囊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
3.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超声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息肉或合并胆囊炎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恶心等症状。
4.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腹部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等,必要时可结合CT、MRI等检查辅助诊断。
5.治疗原则:对于直径<1cm、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定期超声随访观察;直径≥1cm、单发、基底宽、生长迅速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等情况时,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多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二、胆囊脂肪瘤
1.定义:胆囊脂肪瘤是胆囊壁间质组织的脂肪瘤样增生,属于胆囊良性病变,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
2.病因:可能与脂肪代谢异常、胆囊局部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无恶性转化的明确证据支持。
3.临床表现:大多无特异性症状,常因体检超声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表现。
4.诊断方法:超声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可显示胆囊壁上的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结合临床表现可辅助诊断,必要时需与其他胆囊病变鉴别。
5.治疗原则:无症状的胆囊脂肪瘤定期超声随访观察;若出现明显症状、息肉直径较大或怀疑与其他病变难以鉴别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同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囊息肉或脂肪瘤极为罕见,若有相关情况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充分考虑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2.育龄女性:妊娠期间胆囊息肉或脂肪瘤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出现症状变化,孕期发现相关病变时,需密切监测病变情况,根据孕周及病变特点综合评估,非紧急情况尽量避免孕期手术,产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3.老年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胆囊息肉或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评估要全面,治疗方案选择需更谨慎,定期随访观察在老年无症状患者中可能更为重要,以平衡手术风险与病变潜在风险。
4.有基础病史人群: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胆囊息肉或脂肪瘤时,治疗前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手术前后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降低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