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壁发生化脓性炎症改变,表现为腹痛(初始脐周或上腹隐痛后转移固定右下腹且渐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体征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尽早手术切除为主,少数可非手术但复发及并发症风险高,预后与是否及时手术及年龄等有关,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防治肠道感染、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
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是因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导致阑尾壁发生化脓性炎症改变。阑尾管腔阻塞多由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粪石梗阻等引起,细菌在此环境下繁殖,引发化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初始脐周或上腹部隐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且可逐渐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因阑尾壁较薄,炎症发展快,腹痛出现更早且更剧烈;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腹痛可能不典型。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程度较轻。部分患者有腹泻症状,可能与炎症刺激肠道有关。
全身症状:常有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炎症较重,体温可更高。还可伴有乏力等表现。
体征: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是化脓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提示阑尾周围有脓肿形成可能。
三、诊断依据
体格检查: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提示阑尾炎症较重。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若阑尾腔内有积液、积脓等表现,对诊断有帮助;腹部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更有价值,能清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化脓性阑尾炎,通常建议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数患者,但对于局部炎症严重、粘连明显的患者可能仍需开腹手术。
非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较轻、不愿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尝试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化脓性阑尾炎单纯非手术治疗复发风险较高,且容易出现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后情况
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术后恢复顺利的话,多数在1-2周左右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如果延误治疗,出现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会变差,可能出现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后遗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预后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术后恢复情况;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六、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可降低阑尾管腔阻塞的风险。
积极防治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可能会引起阑尾管腔淋巴滤泡增生等,从而增加阑尾发炎的概率,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如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早期发现阑尾的异常情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