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头皮面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伴瘙痒,发病与马拉色菌定植繁殖等相关,靠典型临床表现等诊断,外用药物为主;玫瑰痤疮是面部中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等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分多型,发病涉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依典型皮损表现诊断,外用及系统用药等,两者好发部位有重叠但表现异,机制均涉皮肤屏障等但诱因不同,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均需避免过度清洁等并注意相关生活方式调整。
一、脂溢性皮炎
1.定义与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临床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有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头皮受累时可出现头皮弥漫性红斑、脱屑,严重者有渗出结痂;面部受累多为眉弓、鼻唇沟等部位的红斑、油腻性鳞屑。
2.发病机制:与马拉色菌定植繁殖、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反应异常等相关,遗传易感性、神经递质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发病。
3.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检查等辅助诊断,需与银屑病、玫瑰痤疮等疾病鉴别。
4.治疗:外用药物为主,如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伴马拉色菌感染时可外用抗真菌药物。
二、玫瑰痤疮
1.定义与临床表现:是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眼型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表现为面部中央持久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鼻赘型多见于中年男性,表现为鼻部皮脂腺增生、肥大;眼型可出现眼部不适、异物感等。
2.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免疫炎症反应、微生物感染(如毛囊蠕形螨)等多因素。
3.诊断:依据典型面部皮损表现及病程特点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4.治疗:外用药物包括甲硝唑、壬二酸、过氧化苯甲酰等,系统用药有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异维A酸等,物理治疗可用于毛细血管扩张等情况。
三、两者鉴别与关联
脂溢性皮炎与玫瑰痤疮在好发部位有一定重叠(如面部),但临床表现有差异。脂溢性皮炎以油腻性鳞屑为主,玫瑰痤疮以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两者发病机制中均涉及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炎症反应,但具体诱因不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脂溢性皮炎需优先非药物干预,如温和清洁、保湿等,避免滥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儿童玫瑰痤疮罕见,若发生需谨慎评估,优先非药物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系统药物。
2.孕妇:脂溢性皮炎孕妇外用药物需权衡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剂型;玫瑰痤疮孕妇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系统药物。
3.老年人:脂溢性皮炎老年患者注意皮肤保湿,防治继发感染;玫瑰痤疮老年患者需关注皮肤老化及全身健康状况,治疗时兼顾皮肤耐受性。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脂溢性皮炎与玫瑰痤疮患者均需避免过度清洁、暴晒、辛辣刺激饮食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脂溢性皮炎患者需注意控制皮脂分泌,玫瑰痤疮患者需减少可诱发红斑的因素(如热饮、辛辣食物、高温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