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冬春相对高发约九成以上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且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幼儿症状重常突发高热伴多种表现年长儿症状轻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与抗感染预防需增强体质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均衡饮食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儿童要加强病情监测与基础病治疗。
一、定义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发的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统称,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相对高发。
二、病因
1.病毒感染:约90%以上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2.细菌感染:少数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
三、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常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烦躁不安、拒食、呕吐、腹泻等,部分婴幼儿易出现高热惊厥。
年长儿: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体温可呈低热或中度发热。
2.局部症状: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咽痛等。
3.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1.症状体征:根据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临床表现及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体征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咽拭子、痰液等病原学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为主: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睡眠,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多饮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毒素排出。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物理降温:体温<38.5℃且精神状态良好时,可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
2.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自愈,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在发病48小时内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
3.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
4.均衡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若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有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加强病情监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