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及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单侧或双侧,有典型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表现;盆腔腹膜型异位病灶多样,深部浸润型累及多部位有相应B超表现;子宫腺肌病时子宫有形态改变且肌层回声不均匀,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的表现
(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典型声像图特征
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发生。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较厚且粗糙,囊内通常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囊内含有陈旧性血液,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沉积所致。其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可能在数厘米,大的可达到10cm以上。从发病年龄角度看,育龄女性更为常见,与女性的生殖周期相关,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初潮早、绝经晚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进而影响B超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表现。
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边界不清,可观察到囊肿与子宫、盆壁等结构的关系。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更容易出现这种粘连情况,B超下能发现囊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征象,影响对囊肿形态等特征的判断。
2.彩色多普勒表现
囊肿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有一定的血供。血流信号的情况可以辅助判断囊肿的活性等情况,但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分析。不同年龄的患者,其体内激素水平不同,会影响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例如育龄女性激素水平相对活跃,可能使血流信号相对更丰富些。
(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
1.盆腔腹膜型异位病灶
B超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盆腔腹膜上的微小结节或局部增厚等。在早期可能较难发现,随着病情进展,结节大小可能会有变化。对于年轻女性,若有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痛等情况,B超检查需仔细观察盆腔腹膜情况。生活方式中久坐、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盆腔血液循环,间接影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B超显示,因为血液循环不佳可能导致病灶显示不清晰等情况。
2.盆腔深部浸润型异位病灶
可累及子宫骶骨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B超下可见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结节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盆腔深部浸润型异位病灶可能影响生育相关结构,进而影响B超对其形态、位置等的评估。有过盆腔炎症病史的患者,发生盆腔深部浸润型异位病灶的风险可能增加,B超检查时需注意与炎症性改变相鉴别。
(三)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子宫肌层时)
1.子宫形态改变
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也可呈非均匀性增大,如局部结节样突起。从年龄角度看,生育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高,子宫腺肌病导致的子宫形态改变在B超下较为明显。生活方式中,多次妊娠、分娩等可能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子宫在B超下的形态表现。例如多次剖宫产的女性,子宫肌层受损,更容易发生子宫腺肌病,B超下子宫形态改变可能更显著。
2.子宫肌层回声改变
子宫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回声,常见散在的小暗区等。这些回声改变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等病史的患者,子宫肌层回声改变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回声改变有重叠,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