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腺肌症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发病机制多样,各年龄段女性可发病,表现为痛经等多种症状,妇科检查可触及触痛性结节,B超等可辅助诊断,治疗根据情况药物或手术;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多发生于经产妇,与子宫肌层损伤有关,表现为经量等异常及进行性痛经,妇科检查子宫有相应表现,B超等辅助诊断,治疗结合情况药物或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种植学说、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种植学说认为,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或腹膜表面,并在此处生长、蔓延;化生学说提出,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免疫调节学说则指出,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不能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生育期女性多见。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发病主要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有关。
二、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多样且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还可出现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盆腔外异位的内膜病灶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肿块,如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周期性便血;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生育,导致不孕。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三、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检查时可触及盆腔内触痛性结节,尤其是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B超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特别是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内有细小的絮状光点。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子宫腺肌症:B超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回声不均;子宫腺肌瘤时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局限性回声不均的结节。MRI检查可更准确地判断子宫腺肌症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以抑制排卵,使异位内膜萎缩;对于病情较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子宫腺肌症:治疗同样需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等。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行子宫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