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与多发性纤维瘤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鉴别、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前者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表现为皮下多个无症状或压迫时有症状的肿块,超声下低回声团块、MRI上T1高信号等,小且无症状者定期观察,大或有症状者手术切除;后者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皮肤或深部可出现结节等表现,超声下中等回声结节、MRI上T1等信号等,小且无症状者随访,生长快、大或有症状者手术切除。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多发性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瘤体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多个同时存在,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等部位,一般生长缓慢,质地柔软,呈分叶状或圆形。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脂代谢异常等有关,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多发性脂肪瘤的发病风险。
2.多发性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由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所致,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皮肤组织,也可发生在深部软组织,瘤体质地较硬,边界清楚,生长相对缓慢。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创伤等因素相关,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纤维瘤。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多发性脂肪瘤:通常表现为皮下多个局限性肿块,大小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核桃,一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当瘤体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胀痛等感觉,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显著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生发展,有脂肪瘤病史的人群需注意脂代谢的监测。
2.多发性纤维瘤:皮肤表面的纤维瘤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一般较小,多在几毫米至1厘米左右,质地坚韧,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推动,深部纤维瘤可能无明显体表表现,当累及神经等结构时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有纤维瘤家族史的人群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鉴别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多发性脂肪瘤在超声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有包膜;多发性纤维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中等回声或稍高回声结节,内部回声相对不均匀。
磁共振成像(MRI):脂肪瘤在MRI上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也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纤维瘤在MRI上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序列无明显低信号改变。
2.病理学检查
脂肪瘤病理学:镜下可见成熟的脂肪细胞呈lobular状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内含有脂滴,细胞核被挤向边缘。
纤维瘤病理学:镜下可见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细胞排列呈束状或编织状,细胞形态较为一致,无异型性。
四、治疗原则
1.多发性脂肪瘤:一般较小且无症状的脂肪瘤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若瘤体较大影响美观或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症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相对简单,预后良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手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2.多发性纤维瘤: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纤维瘤可随访观察,若纤维瘤生长较快、较大或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儿童患者进行纤维瘤手术时需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减少对儿童组织的损伤,术后加强伤口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