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导致昏迷不醒需立即就医评估与基础生命支持,包括拨打急救电话、转运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到达医院后检查与监测生命体征等;针对性治疗有溶栓(符合时间窗及指征时)、抗血小板聚集(权衡出血风险等)、改善脑循环(依病情等用药);要预防与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等)、压疮(定期换体位等)、深静脉血栓(早期被动活动等);康复期需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关注营养并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立即就医评估与基础生命支持
脑梗塞导致昏迷不醒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在转运途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物应及时清理,防止误吸。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迅速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明确脑梗塞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同时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确保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
二、脑梗塞的针对性治疗
1.溶栓治疗:如果脑梗塞处于溶栓时间窗内(一般是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医生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要注意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情况,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权衡利弊。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出血倾向等。
3.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一些药物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例如丁苯酞等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肺部感染:昏迷患者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容易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等操作来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年龄等因素调整护理措施,比如儿童患者更要注意呼吸道的护理细节,防止因护理不当加重病情。
2.压疮:长时间卧床的昏迷患者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皮肤的特点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需要更加轻柔地护理,避免压疮的发生。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评估皮肤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深静脉血栓形成:昏迷患者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等方式来预防。对于有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如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要密切观察肢体情况,必要时使用抗凝等药物预防,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出血等情况。
四、康复期的后续管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期。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肢体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康复训练则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患者的康复。并且要定期复查,监测患者的脑梗塞病情变化以及各项身体指标,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