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者用rt-PA等,严格评估)、动脉取栓(大血管闭塞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者,综合评估后考虑)、抗血小板治疗(尽早用阿司匹林等,监测出血等)、抗凝治疗(心源性栓塞可能用华法林等,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证,监测INR)、神经保护治疗(用依达拉奉等,联合其他治疗);一般治疗与康复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进行二级预防(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长期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等,个体化制定方案)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其能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率等。一般需经严格评估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禁忌证等,如排除脑出血、严重出血倾向等情况方可使用。
2.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血栓,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这是近年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开通血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发病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适用。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发病后尽早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加重,循证医学表明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等风险,但需注意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有无出血倾向、基础疾病等调整用药。
4.抗凝治疗:对于某些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血栓可能需要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但抗凝治疗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证,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不同患者因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抗凝治疗的选择和监测有所不同。
5.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等作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可在急性期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应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
二、一般治疗与康复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脑血栓患者可能因脑部病变出现血压波动等情况,需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年龄较大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更加精细监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摄入、排出情况等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电解质等的调控,避免因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3.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在发病后数天至数周内开始,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潜力可能较大,但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不同性别患者康复的进展可能因身体机能等略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康复需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来促进恢复。
4.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但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高血脂患者需调节血脂等;戒烟限酒,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进行二级预防,不同病史的患者二级预防的方案有所不同,需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