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导致出血,儿童患者出血更迅速严重需精细护理,老年患者易诱发并发症且出血难控需综合评估。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
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时,止血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出血。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往往明显降低,与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小板计数越低,发生出血的风险越高,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皮肤瘀点、瘀斑,鼻腔、牙龈出血等。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
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其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出血。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可能干扰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使得血小板无法正常发挥止血作用。比如,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的黏附是止血的第一步,若血小板功能异常,就难以有效黏附在损伤部位,进而导致出血难以止住。
二、凝血因子异常
(一)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任何一个环节的凝血因子缺乏都会影响凝血功能。例如,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等的合成均会受到影响,当这些凝血因子水平降低时,凝血过程就会出现障碍,容易引起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情况也可能与之相关。
(二)凝血因子被消耗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异常的凝血激活过程,导致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比如,白血病细胞释放一些促凝物质,激活了体内的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不断被消耗,超出了骨髓的代偿能力,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
(一)血管壁受损
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会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白血病细胞可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完整性,当受到外力或正常血流压力时,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出血,而且这种出血往往不易止住。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血病细胞浸润还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中的成分更容易渗出到血管外,从而引起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后,血浆等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紫癜等出血表现,同时也增加了内部器官出血的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白血病引起出血时,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凝血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血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出血情况,如皮肤瘀斑的变化、鼻腔出血量等,同时要避免儿童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出血。因为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对其血管的影响可能更显著,所以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和谨慎。
(二)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出血时更容易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也相对较弱,白血病引起的出血可能更难控制。在处理老年患者出血问题时,要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等情况,同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凝血因子代谢的影响,在治疗决策上要更加综合全面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