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针对营养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同类型明确病因并纠正;药物治疗,如缺铁性贫血用铁剂、巨幼细胞贫血用维生素B和叶酸、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再障用免疫抑制剂等;输血治疗,有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饮食调整,根据年龄和贫血类型进行相应调整;康复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生长发育等指标。
一、病因治疗
营养性贫血:对于缺铁性贫血,需明确导致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需求增加的原因并纠正。如婴幼儿喂养不当者需合理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肉类、蛋类等;对于失血性贫血,如肠息肉、钩虫病等导致慢性失血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出血因素。对于巨幼细胞贫血,明确是缺乏维生素B还是叶酸引起,若是维生素B缺乏,要排查是否存在摄入不足(如素食婴儿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吸收障碍等情况;若是叶酸缺乏,要考虑是否因食物中叶酸摄入不足(如长期食用煮沸过度的蔬菜等)等因素,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溶血性贫血:需明确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一般需根据病情考虑脾切除等治疗措施;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要查找可能的诱因,如感染等,积极控制感染等诱因,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明确是否存在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因素,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等)、病毒感染等,需尽量脱离相关有害因素,同时根据病情采用免疫抑制剂、促造血等治疗。
二、药物治疗
铁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婴幼儿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且要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物质同服。
维生素B和叶酸:用于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可肌肉注射,叶酸可口服,根据病情补充至贫血纠正。
免疫抑制剂: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考虑患儿年龄等因素。
三、输血治疗
适应证:一般用于重度贫血或急性失血的患儿。如血红蛋白低于70g/L且有明显贫血症状,或急性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0%等情况可考虑输血。但输血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滥用,因为输血可能带来感染、过敏等风险。
注意事项:要选择合适的血型,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如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对于婴幼儿输血要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四、饮食调整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小儿饮食调整重点不同。婴儿期要及时添加辅食,6个月后逐渐引入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类等;幼儿及儿童期要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
营养性贫血患儿:缺铁性贫血患儿要避免过多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中铁含量低且影响铁吸收;巨幼细胞贫血患儿要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
五、康复监测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观察贫血纠正情况。一般缺铁性贫血患儿经治疗后1-2周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2-3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之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2-3个月以补足贮存铁;巨幼细胞贫血患儿经治疗后血象改善较快,也要定期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生长发育监测: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要监测患儿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智力发育等情况,对于贫血纠正不佳或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