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并控制基础疾病、清洁备皮、禁食禁水,手术分开放与腹腔镜方式,开放有选麻醉、定切口、寻疝囊、处理修补等,腹腔镜有建气腹、穿刺置镜、寻疝囊、处理修补等,术后要伤口护理、逐步增活动量、观察并发症及特殊人群关注。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电图、胸片等检查,以明确患者手术耐受性。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将基础疾病控制在适宜手术的范围内,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等。
2.皮肤准备:手术区域皮肤需进行清洁备皮,去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通常采用肥皂水清洗后剃毛的方式,确保手术区域皮肤清洁,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3.胃肠道准备:一般要求患者术前禁食6-8小时,禁水2-4小时,目的是减少术中因麻醉导致的呕吐误吸风险。
二、手术操作过程(以腹股沟疝为例)
(一)开放手术方式
1.麻醉:根据患者年龄及耐受情况选择麻醉方式,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成人可选择局部麻醉联合镇静或全身麻醉。
2.切口:在腹股沟区选取合适切口,一般为斜切口,长度根据疝的大小等情况确定,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逐层分离组织。
3.寻找疝囊:通过分离周围组织准确找到疝囊,小儿疝气多可直接清晰看到疝囊,成人疝囊可能被周围组织包裹,需仔细分离。
4.处理疝囊:将疝囊游离后进行高位结扎,对于小儿疝气,高位结扎疝囊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成人腹股沟疝还需进一步处理腹股沟管薄弱区域。
5.修补:采用相应修补方法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见方法如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弓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防止疝复发。
(二)腹腔镜手术方式
1.建立气腹:通过腹壁穿刺插入气腹针,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气腹,使腹腔内有足够操作空间,一般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
2.穿刺置镜:插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通过腹壁的几个穿刺孔将腹腔镜和手术器械置入腹腔,利用腹腔镜的高清视野观察疝囊情况。
3.寻找疝囊:在腹腔内准确找到疝囊的位置,对于腹股沟疝,可观察到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的疝囊。
4.处理疝囊并修补:将疝囊高位结扎后,使用补片进行修补,通过腹腔镜器械将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等需要加强的部位,并固定补片,以修复腹股沟区的薄弱环节,达到治疗疝气的目的。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及异常分泌物等情况,若发现伤口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活动管理: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及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早期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负重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哭闹,因为哭闹可显著增加腹压,不利于伤口恢复及预防疝复发;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时循序渐进,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并发症。
3.并发症观察:密切观察有无阴囊血肿、感染、疝复发等情况。例如观察阴囊是否肿胀、疼痛,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以及术后是否再次出现疝气相关症状等,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4.特殊人群关注:
儿童患者:需关注术后有无腹痛、呕吐等表现,警惕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哭闹,按照儿科术后护理原则进行精心护理。
老年患者:需监测心肺功能,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确保身体状况稳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