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包括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病原体方面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上滴虫性阴道炎有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霉菌性阴道炎有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妇科检查时滴虫性阴道炎阴道黏膜有相应表现,霉菌性阴道炎阴道黏膜有其特征;实验室检查滴虫性阴道炎可发现活动滴虫,霉菌性阴道炎可找到白色念珠菌孢子和假菌丝;治疗上滴虫性阴道炎用硝基咪唑类药物且需夫妻同治,霉菌性阴道炎要消除诱因并选用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和老年女性阴道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改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得以繁殖,引起炎症发作。女性感染后阴道毛滴虫可寄生于阴道、尿道、尿道旁腺、膀胱等部位,男性感染后常寄生在尿道、前列腺等部位。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可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并能阻碍乳酸生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可致不孕。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部分患者有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外阴瘙痒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以夜晚更加明显。
三、妇科检查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后穹隆有多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
霉菌性阴道炎:阴道黏膜可见水肿、红斑,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白带由脱落上皮细胞和菌丝体、酵母菌和假菌丝组成,呈白色稠厚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显微镜下检查阴道分泌物,可发现活动的阴道毛滴虫。悬滴法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取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滴入少量温生理盐水,混匀后在低倍镜下查找滴虫。也可采用培养法,准确性较高。
霉菌性阴道炎:显微镜下检查阴道分泌物,找到白色念珠菌孢子和假菌丝即可确诊。同样可用悬滴法,取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镜下可见芽孢和假菌丝。也可进行真菌培养。
五、治疗方面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治疗时需夫妻双方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内裤及洗涤用的毛巾应煮沸5~10分钟以消灭病原体。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上需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局部用药,或氟康唑等全身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滴虫性阴道炎可能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治疗多选用甲硝唑,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霉菌性阴道炎妊娠期发病率高,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以减轻症状,避免新生儿感染。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在老年女性中均可能发生,治疗时需考虑局部黏膜状况,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增强局部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