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血常规包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其数量、形态等可能异常,异常机制与白血病细胞对正常造血的抑制等有关;血常规是儿童白血病初步筛查重要手段但有局限性;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有注意事项,白血病患儿治疗中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并关注一般状况及反馈。
一、儿童白血病血常规的基本构成及相关指标意义
儿童白血病血常规主要包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有一定的范围,白血病患儿的白细胞数量可能异常,可能增高或降低。若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能提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而白细胞降低时,可能是骨髓造血受到抑制等原因导致。例如,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儿白细胞数常降低。
红细胞: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等。白血病患儿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影响,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比如,儿童白血病常见的贫血类型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会低于正常同龄儿童。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也是血常规中的重要指标,白血病患儿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这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例如,急性白血病患儿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减少,随着病情进展,血小板减少会更加明显。
二、儿童白血病血常规指标异常的可能机制
白细胞异常: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得正常白细胞的生成受到影响,同时白血病细胞可以释放到外周血中,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形态发生改变。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涂片可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多。
红细胞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患儿常伴有贫血相关的骨髓微环境改变,进一步加重红细胞生成障碍,从而出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异常。
血小板异常: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增殖,占据了正常造血空间,抑制了巨核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使得血小板生成减少;另外,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
三、血常规在儿童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局限性
诊断价值:血常规是儿童白血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医生可以高度怀疑白血病的可能。例如,患儿血常规出现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异常,尤其是白细胞明显异常伴贫血、血小板减少时,需高度警惕白血病,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局限性:血常规异常并不一定就确诊为白血病,一些其他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常规类似改变,比如感染等。而且,血常规不能明确白血病的具体类型等详细信息,还需要结合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免疫分型、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例如,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短暂异常,但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而白血病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往往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重。
四、特殊人群(儿童)在血常规检查及白血病相关情况中的注意事项
检查注意事项: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等导致采血不顺利影响结果准确性。对于需要多次复查血常规的白血病患儿,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检查,以便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白血病相关注意事项:儿童白血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因为化疗等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血常规指标,如化疗后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期,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一步降低,此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白细胞降低时)、出血(血小板降低时)等并发症。同时,家长要关注患儿的一般状况,如有无面色苍白加重、皮肤瘀斑增多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