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炎是周围神经结构或功能受损的疾病,病因有营养缺乏与代谢障碍、感染、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包括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营养神经、对症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少发需鉴别与合理用药,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与慢病相关要监测及注意药物耐受。
一、病因
1.营养缺乏与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等。B族维生素是维持神经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时易引发周围神经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等代谢性改变,从而导致周围神经受损。
2.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周围神经,如带状疱疹病毒、麻风杆菌等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可侵犯神经,引起神经炎症;麻风杆菌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导致神经受损出现相应症状。
3.中毒:重金属(如铅、汞、砷等)中毒、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等)中毒等。铅中毒时,铅离子可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影响神经功能;异烟肼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对神经有毒性的物质,引发周围神经炎。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周围神经,导致神经炎症、脱髓鞘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患者常出现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烧灼感等,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例如,双手双脚最先出现感觉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向上蔓延。
2.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如手部肌肉无力,拿东西困难,脚部肌肉无力影响行走等。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发凉、苍白、发绀、出汗异常(多汗或无汗)、指甲粗糙变脆等。例如,患者皮肤温度较正常偏低,出汗不均匀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神经系统查体,检查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如检查深浅感觉是否正常,肌肉力量是否减退,腱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维生素水平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糖检测用于排查糖尿病相关周围神经炎;维生素B12等水平测定可判断是否存在营养缺乏;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炎等。
3.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的传导功能,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等,例如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改变。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患者需控制血糖;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炎则要尽快脱离中毒环境,使用相应的解毒剂等。
2.营养神经治疗: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3.对症治疗: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对于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调节出汗异常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周围神经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营养神经药物的使用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孕妇:孕妇出现周围神经炎时,治疗需谨慎。药物的使用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营养神经治疗为主,若需使用药物应咨询妇产科和神经内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3.老年人:老年人周围神经炎可能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关系密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慢性疾病的控制情况,如血糖、血压等,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用药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