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现水痘,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激活致疹;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分两型且有交叉感染。两者在皮疹特点、全身症状、发病机制有别,治疗均为抗病毒,预防上带状疱疹可接种疫苗等,单纯疱疹需避免接触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免疫抑制人群各有不同情况需注意。
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带状疱疹:皮疹多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初起为红斑,很快发展为簇集性的丘疹、水疱,水疱内容物澄清,严重时可出现血疱、坏死等,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者病程可能延长,且容易遗留神经痛。例如,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人患带状疱疹,水疱1-2周干涸结痂,神经痛多在1个月内缓解;而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50%-70%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持续时间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单纯疱疹:原发性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鼻孔周围等,开始为红斑,很快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病程1-2周;复发性单纯疱疹好发部位与原发性相似,但症状相对较轻,水疱较小,病程较短,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
全身症状:
带状疱疹: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发疹部位皮肤有灼热、疼痛等感觉,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
单纯疱疹:原发性单纯疱疹可能有较轻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复发性单纯疱疹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发病机制方面
带状疱疹是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基础上的再激活,当人体由于劳累、患有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复制并沿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和皮疹;单纯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原发感染或再激活,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如发热、受凉、月经来潮等,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移动到皮肤黏膜交界处引起复发。
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带状疱疹: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需在发病72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较好;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疼痛明显者可使用止痛药物。
单纯疱疹:也是抗病毒治疗,局部可使用阿昔洛韦软膏等,对于复发性单纯疱疹可在发作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预防:
带状疱疹: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预防,尤其是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后能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和减轻发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等诱因。
单纯疱疹: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卫生,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诱因。对于HSV-2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疱疹,安全性行为可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与成人带状疱疹不同,儿童患单纯疱疹多为原发性,如口唇疱疹等,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在预防方面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水痘患者,对于单纯疱疹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且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患带状疱疹时病情相对较重,更容易出现神经痛等并发症,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抗病毒治疗的及时性以及神经痛的控制,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整体健康管理,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都需要谨慎处理,因为抗病毒药物对胎儿可能有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加强孕期护理,提高免疫力。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患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时病情往往较重,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需要更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和综合的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