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症状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有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搓丸样”动作)、肌强直(包括“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运动迟缓(如手指精细动作慢、“面具脸”“小字征”等)、姿势平衡障碍(晚期出现“慌张步态”);非运动症状有感觉障碍(早期嗅觉减退或缺失,晚期有视觉、听觉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障碍(抑郁、焦虑、认知障碍,晚期可痴呆,还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如失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易跌倒需加强护理,女性绝经后可能加重症状要注意补钙和维D,有家族病史者应定期体检,患者还应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和作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一、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在疾病早期,震颤可仅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出现,晚期则可变为经常性。不同年龄患者的震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震颤更为明显和频繁。
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且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可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导致运动迟缓,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姿势和平衡。
3.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晚期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字征”。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晚期出现,患者站立时呈屈曲体姿,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为“慌张步态”。姿势平衡障碍是导致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缺失,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非运动症状之一,早于运动症状出现数年。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在疾病晚期,可能出现视觉障碍、听觉减退等。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症状包括便秘、多汗、流涎、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较为常见,可能与胃肠蠕动减慢有关;多汗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多汗;排尿障碍可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可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3.精神障碍:抑郁和(或)焦虑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精神症状,可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或之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可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此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认知障碍,晚期可发展为痴呆。睡眠障碍也较为常见,包括失眠、多梦、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
4.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如失眠、白天过度嗜睡、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睡眠中可出现肢体舞动、喊叫等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自身或同床者受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帕金森病症状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家属应加强护理,保持居住环境的安全,去除可能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加重帕金森病的症状,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帕金森病。此外,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症状也有一定影响,应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在饮食方面,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