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和脑萎缩的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脑梗塞急性期有溶栓、取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方式,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风险;康复治疗涵盖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二级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脑萎缩治疗包括对因治疗、使用改善认知功能药物及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儿童病因特殊,治疗和康复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谨慎选药并以趣味形式训练;孕妇治疗用药要考虑胎儿安全,康复训练宜温和,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状况。
一、脑梗塞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发病4.5至6小时内,符合适应症者可进行静脉溶栓,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等,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高龄患者因血管弹性差、合并症多,溶栓出血风险更高,需谨慎评估。
取栓治疗:发病6至24小时内,经严格评估,可进行机械取栓,直接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改善脑部供血。
抗血小板治疗:若无禁忌,发病后尽早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等病史者,需警惕药物相关出血风险,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抗凝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如存在房颤等情况,可使用肝素等药物抗凝,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
2.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针对肢体功能障碍,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能力。如脑梗塞后偏瘫患者,早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防止关节挛缩,随着病情恢复进行主动运动训练。
语言康复:存在语言障碍者,通过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等提高语言能力。
认知康复:若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可进行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改善认知功能。
3.二级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30/80mmHg以下,但老年人可适当放宽。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目标一般为小于7%。高血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等调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59mmol/L以下或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基线下降50%以上。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吸烟增加脑梗塞风险,酗酒也对血管不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长期熬夜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血管功能。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
二、脑萎缩的治疗
1.对因治疗
若由脑部感染引起,如脑炎等,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用抗病毒药物。
由维生素缺乏导致,如维生素B12缺乏,补充维生素B12。
酒精性脑萎缩患者需戒酒,同时补充营养物质。
2.改善认知功能药物
对于出现认知障碍的脑萎缩患者,可使用多奈哌齐等药物,改善认知功能,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
3.康复训练
认知康复训练:同脑梗塞认知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如进行拼图、记忆游戏等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训练。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脑梗塞和脑萎缩发病率更高。在治疗上,药物耐受性差,需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康复训练时,因骨骼肌肉功能减退,训练强度要适中,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意外。基础疾病多,控制基础疾病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脑梗塞和脑萎缩病因相对特殊,如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治疗和康复过程要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要结合儿童兴趣,以游戏等形式进行,提高依从性。
3.孕妇:孕妇发生脑梗塞或脑萎缩情况罕见但严重。治疗时,用药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康复训练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如简单的肢体伸展运动等,确保孕妇和胎儿安全。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身体状况和胎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