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与脑血栓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有相似与不同,脑梗起病相对较急,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缓慢起病,二者治疗均涉及恢复脑血流等,预防均需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梗: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壁病变原因,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梗死。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原因可能有差异,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更常见,而年轻人可能因血管炎、遗传因素等导致脑梗。
2.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使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脑局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血栓形成,年龄较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二、临床表现
1.脑梗:症状多样,取决于梗死部位和范围。一般起病相对较急,可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而年轻人若发病,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例如,年轻脑梗患者可能因血管基础较好,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与脑梗类似,也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相对脑梗来说,起病更隐匿,进展相对缓慢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更易出现典型的脑血栓临床表现,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易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
三、影像学检查
1.脑梗: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灶显示更早更敏感,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灶。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上可能因脑组织代偿等情况有不同表现,儿童脑梗相对少见,影像学表现需结合儿童特点进行判断,而成人脑梗影像学表现则更符合常规的缺血灶改变。
2.脑血栓: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能较早发现脑内缺血病变。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中老年患者,其影像学上的梗死灶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相关,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
四、治疗原则
1.脑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超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等,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等治疗的风险和获益不同,儿童脑梗治疗需更加谨慎,多以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为主,而成人根据病情可选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等治疗。
2.脑血栓:治疗同样包括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对于有明确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符合溶栓等指征时可考虑溶栓等治疗。中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如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五、预防措施
1.脑梗: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高血脂患者需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同时,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同年龄人群预防重点略有不同,年轻人要避免不良生活方式,中老年人要定期体检,监测血管情况。
2.脑血栓:预防措施与脑梗类似,重点也是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稳定斑块药物等。中老年人群要尤其注意定期进行血管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