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有典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腹部超声、腹部CT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特定情况且需密切观察,手术是主要方法包括不同术式,术后需一般护理和切口护理,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和防治相关疾病等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早期体温多无明显变化,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若发生穿孔、坏疽等情况,体温可进一步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但病情可能更严重,易延误诊断。
体征方面,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有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重要的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提示可能有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可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但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白细胞升高可不明显。
腹部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对于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妊娠期、小儿等不宜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的患者。超声下可见阑尾肿大,直径多>7mm,若发现阑尾周围有液性暗区则提示有脓肿形成。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腹部CT有助于明确阑尾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渗出、脓肿等,但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尤其对于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权衡利弊。
二、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早期等情况。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但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非手术治疗更需谨慎评估,因为这些人群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延误手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手术治疗
阑尾切除术: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确诊的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等,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复杂情况的阑尾切除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小儿患者,腹腔镜手术更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能减少手术创伤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对于妊娠期女性,手术需兼顾胎儿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变化。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切口情况等。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前需禁食、胃肠减压,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可进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促进切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2.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其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若为腹腔镜手术,要注意观察穿刺孔有无异常。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加强切口护理,预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四、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等情况的发生,因为便秘可能增加阑尾腔梗阻的风险,从而诱发急性阑尾炎。对于小儿患者,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疾病预防
积极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如肠炎等,肠道感染可能波及阑尾,引发阑尾炎症。对于有阑尾腔粪石等先天解剖因素异常的人群,虽然难以完全预防,但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有助于降低急性阑尾炎的发病风险。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要注意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阑尾炎症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