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有其临床表现特点,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性质突发剧烈短暂、有扳机点;神经系统检查一般常规无明显阳性体征,可通过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协助;病史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需问既往病史;需与牙痛、鼻窦炎等疾病鉴别,牙痛为持续性钝痛有口腔病变表现,鼻窦炎为持续性胀痛伴鼻部症状及鼻窦炎症表现。
一、临床表现特点
(一)疼痛部位
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常见为一侧面部,如单侧的上颌支、下颌支或眼支分布区域出现疼痛,疼痛区域有明确的神经走行分布特点,一般不会超过面部中线。例如眼支受累时疼痛多位于眼周及前额部位;上颌支受累时疼痛常出现在上颌牙齿、颧骨周围等区域;下颌支受累时疼痛集中在下颌牙齿、耳前等部位。
(二)疼痛性质
多为突发的、剧烈的、闪电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一般数秒至1-2分钟左右,然后突然停止。这种剧烈疼痛具有发作性的特点,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往往难以忍受,可能会出现痛苦面容等表现。
(三)触发因素
存在扳机点,即面部某个特定的区域,如唇部、鼻翼、颊部、舌部等,轻触该区域即可诱发疼痛发作。例如患者在进食、说话、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时,由于触及扳机点而引发疼痛发作,这是三叉神经痛较为典型的触发特点。
二、神经系统检查
(一)一般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颅神经检查、运动神经检查、感觉神经检查等。一般情况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系统常规检查多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需要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类似疼痛表现。例如检查面部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功能,若患者疼痛区域感觉正常,无感觉减退或增强等异常表现,有助于支持三叉神经痛的初步判断,但这并非特异性指标。
(二)特殊检查协助
1.影像学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压迫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例如通过MRI可以清晰观察颅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若存在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情况,对诊断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有重要意义。一般建议40岁以上首次发作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I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因素。
2.电生理检查:如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查可辅助评估三叉神经的功能状态,但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中,电生理检查并非确诊的关键指标,主要用于协助鉴别诊断和了解神经传导情况。
三、病史特点
(一)发病年龄与性别
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略多于男性。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的退变、血管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神经的生理性退变以及血管的硬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三叉神经痛相关的病理改变;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发病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发病机制仍主要与三叉神经本身的神经冲动异常发放等有关。
(二)既往病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头部外伤史、颅内感染史等。头部外伤可能导致三叉神经受损,从而引发疼痛;颅内感染等疾病可能影响三叉神经的正常功能,增加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例如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在外伤恢复后出现面部疼痛等表现时,需要考虑外伤导致三叉神经损伤引发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性。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一)牙痛
牙痛一般为持续性钝痛,多局限于牙齿及牙龈部位,疼痛可因冷热刺激等加重,口腔检查可发现牙齿或牙龈的病变,如龋齿、牙龈炎等,而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虽可涉及牙齿周围,但有典型的扳机点等特点,且牙痛通过口腔科治疗等措施后疼痛缓解情况与三叉神经痛不同。例如龋齿引起的牙痛,进行补牙等口腔科治疗后疼痛可明显减轻,而三叉神经痛即使进行口腔科处理,疼痛仍可能因扳机点刺激而复发。
(二)鼻窦炎
鼻窦炎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可伴有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疼痛部位相对较广泛,且鼻窦区域有压痛等表现,进行鼻窦CT等检查可发现鼻窦的炎症改变,与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及检查结果有明显区别。例如鼻窦炎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积液等炎症表现,而三叉神经痛患者鼻窦相关检查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