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肿大可由感染性因素(病毒如EB、风疹、HIV,细菌如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其他因素如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引起,不同人群需注意不同情况,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了浅表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研究表明,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颈部、腋窝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中等,可有压痛。
风疹病毒感染:风疹患者在出疹前1-2天,耳后、枕后及颈部浅表淋巴结会肿大,通常有轻度压痛,且随着皮疹的出现,淋巴结肿大可逐渐消退。
HIV病毒感染:在艾滋病急性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直径多在1cm以上,质地韧,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可持续数月。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有疼痛、红肿,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颈部淋巴结结核较为常见,患者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可相互粘连,或与皮肤粘连,后期可形成寒性脓肿。
布鲁氏菌感染:患者可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股沟、腋下、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压痛,但病程较长者可能会有质地变硬的情况,同时患者常伴有发热、关节痛、乏力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痛、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关节病变外,也可能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多为对称性的手、腕等部位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关节的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血清类风湿因子常呈阳性。
2.恶性肿瘤:
淋巴瘤:是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可累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肿大的淋巴结质地韧,可活动或相互粘连。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常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压痛,但可能质地较硬。同时患者还会出现贫血、出血、发热等表现,外周血和骨髓中可发现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如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等。转移的淋巴结质地较硬,可逐渐增大,活动度差,后期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
3.其他因素: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如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一般在停药后,淋巴结肿大可能会逐渐消退,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体差异来判断。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血清病,患者在接触某些抗原后,可出现发热、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结肿大一般为全身性,肿大程度相对较轻,伴有发热等全身变态反应表现。
代谢性疾病:如痛风,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与关节受累部位相关,如足部痛风发作时可能伴有足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关节的红肿热痛等表现。
对于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需要注意不同情况。儿童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变化情况,如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女性患者出现乳腺相关的淋巴结肿大,要警惕乳腺癌转移的可能;老年人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需要更加警惕恶性肿瘤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淋巴结活检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