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现象,有周期性、自限性,形成与HPO轴有关;阴道出血来源广泛,非月经期出血多无规律。正常月经是生殖系统健康标志,非经期阴道出血需重视,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不同人群阴道出血需关注不同情况。
一、定义与来源
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现象,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的形成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内分泌调节有关,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增生,排卵后若未受精,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形成月经。
阴道出血:是指来自阴道、宫颈、子宫等部位的出血,其来源广泛。非月经期的阴道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妊娠相关情况(异位妊娠、先兆流产等)、生殖系统炎症(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内分泌失调(无排卵性功血等)、外伤等。
二、出血特点区别
月经
周期性:有规律的周期性,一般基于个体自身的月经周期规律出血,例如一位女性月经周期稳定为28天,那么通常会每隔28天左右出现一次月经出血。
经量:相对较为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即20~60ml,多数女性的经量处于这个区间。
血色:一般为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
伴随症状: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有轻度的下腹坠胀、腰酸等不适,但一般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与月经时前列腺素的释放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女性月经特点可能略有差异,青春期女性HPO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可能出现紊乱,如经量增多或减少、周期不规律等。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妊娠相关情况导致的阴道出血需重点排查,如异位妊娠时,阴道出血常为少量、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可伴有腹痛。
阴道出血
非周期性:多无规律,可能在非月经期间任意时间出现出血,例如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出血,或者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等情况。
经量:出血量差异较大,可少至点滴状,也可多至大量出血。比如子宫肌瘤引起的阴道出血,经量可能增多,经期延长;而异位妊娠破裂时可能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血色:颜色可因出血来源和速度不同而有差异,如宫颈病变引起的出血,血色可能鲜红;子宫腔内出血时间较长时,血色可能较暗。
伴随症状:不同原因引起的阴道出血伴随症状不同,若为生殖系统炎症导致的阴道出血,可能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若为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可能伴有消瘦、腹痛等症状。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非经期阴道出血,需考虑有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无排卵性功血等情况;对于老年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要高度警惕生殖系统肿瘤的可能。
三、相关健康意义及应对
月经:正常的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一个标志,通过观察月经的周期、经量、经期等情况,可以初步了解自身生殖内分泌功能是否正常。例如,月经周期过于紊乱可能提示HPO轴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对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月经情况,都需要关注其变化,青春期关注月经初潮后的周期建立等情况,围绝经期关注月经紊乱是否与卵巢功能衰退相关等。
阴道出血:任何非经期的阴道出血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可能是潜在严重疾病的信号。一旦出现阴道出血,尤其是非月经周期的出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妇科检查、B超检查、妊娠试验等,以明确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妊娠相关的阴道出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进行保胎治疗还是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对于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的抗肿瘤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阴道出血需立即就医排查妊娠相关严重情况;老年女性出现阴道出血要尽快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