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与子宫息肉的区别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密切相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时可致经量等改变,妇科检查子宫有结节等,B超等辅助检查可助诊断,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发病与炎症等有关,有症状时表现多样,妇科检查宫颈或宫腔有赘生物等,B超等辅助检查可助诊断,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的阶段易发病。
2.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发病多与炎症刺激、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多见,炎症长期刺激宫颈等部位易引发宫颈息肉。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不同部位的肌瘤还可能引起尿频、尿急、便秘等压迫症状,较大的黏膜下肌瘤可能导致不孕或流产,在年龄较大、绝经后肌瘤一般不会增大,若绝经后肌瘤反而增大需警惕恶变可能。
2.子宫息肉:较小的宫颈息肉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宫颈息肉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在性交后或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有些患者可能伴有白带增多,甚至呈脓血样白带,对生育期女性可能影响受孕,不同年龄的子宫息肉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基础健康状况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未育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区别
1.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度好,黏膜下肌瘤子宫多呈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扩张,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
子宫息肉:宫颈息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赘生物,呈舌状,质软而脆,易出血,蒂宽窄不一,子宫内膜息肉通过妇科检查有时可触及子宫稍大,若息肉脱出宫颈口外可看到或触及肿物。
2.辅助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表现为子宫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可显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子宫息肉在B超下表现为子宫腔内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宫腔线移位,内膜息肉可呈单个或多个,形状多样。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内隆起,表面有内膜覆盖,颜色与周围内膜相似或稍红,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息肉呈舌状、球形等,蒂部情况清晰可见,能准确区分肌瘤和息肉,并可同时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宫腔镜检查能更精准诊断。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将肌瘤或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子宫肌瘤病理显示平滑肌细胞增生,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子宫息肉病理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宫颈息肉病理可见宫颈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息肉组织。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症状明显,怀疑肌瘤恶变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多采用肌瘤切除术。
2.子宫息肉: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小型无症状的宫颈息肉可暂时观察,有症状的宫颈息肉可行息肉摘除术,子宫内膜息肉通常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需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时会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以降低对生育的影响,绝经后复发的子宫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必要时再次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