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集形成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等有关,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背颈乳房腹部等部位,表现为皮下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等,靠体格检查初步诊断,辅助超声,无症状小的定期观察,大的等有症状或影响美观可手术;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所致,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等,表现为如腹股沟疝可复性包块等,嵌顿有相应症状,通过体格检查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不典型可借助影像学检查,一般不能自愈需手术,无法耐受可保守;两者区别在于脂肪瘤源于脂肪组织异常增生,表现为皮下肿块,疝气是脏器组织位置异常移位,有特定好发部位及与腹内压变化相关症状,关联是需鉴别诊断;特殊人群中儿童疝气多先天性要关注包块,老年人疝气发生率高手术风险高,脂肪瘤要警惕恶变,女性疝气及脂肪瘤有特点,有基础病人群需控制基础病降低风险或避免症状加重。
一、脂肪瘤
1.定义与病因: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集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等部位。
2.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皮下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活动度良好,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若瘤体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相应症状。
3.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初步判断肿块特征,辅助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的位置、大小、内部结构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类似肿块鉴别。
4.治疗原则: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脂肪瘤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即可;若脂肪瘤体积较大、有疼痛等不适症状或影响美观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是治疗脂肪瘤的有效方法,术后一般预后良好。
二、疝气
1.定义与病因: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等,其发生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如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腹壁肌肉退化等)和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等)有关。
2.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疝气表现有所差异,以腹股沟疝为例,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包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可出现包块不能回纳、局部疼痛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
3.诊断方法: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病史一般可初步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可借助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疝的类型、疝内容物情况等。
4.治疗原则:疝气一般不能自愈,确诊后通常需手术治疗,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手术修复腹壁缺损,以防止疝内容物嵌顿导致严重并发症;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疝带等保守治疗方法,但保守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疝气。
三、脂肪瘤与疝气的区别及关联
1.区别:脂肪瘤是良性肿瘤,主要源于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疝气是脏器或组织的位置异常移位,与腹壁结构薄弱等因素相关。脂肪瘤多表现为皮下肿块,而疝气多表现为可复性包块且有特定好发部位及与腹内压变化相关的症状。
2.关联:两者在发病机制上无直接关联,但在临床中需注意鉴别诊断,尤其是当疝气患者同时存在皮下肿块时,避免混淆。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儿童:儿童疝气多为先天性,如腹股沟疝,应密切观察包块情况,若包块频繁嵌顿需尽早手术,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脂肪瘤相对少见,若发现皮下肿块应及时就医明确性质。
2.老年人:老年人腹壁强度降低,疝气发生率较高,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在术前充分评估全身状况;老年人脂肪瘤若出现短期内迅速增大等异常情况,要警惕恶变可能,及时进一步检查。
3.女性:女性疝气发生部位可能有差异,如股疝等,诊断和治疗需考虑女性生理特点;女性脂肪瘤的发生与激素水平等可能有一定关联,需关注相关变化。
4.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可导致腹内压增高疾病的人群,无论是脂肪瘤还是疝气,都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疝气发生风险或避免脂肪瘤相关症状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