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多由脑血管病变等致皮质核束受损,周围性常因面神经炎使面神经水肿受压;面肌痉挛是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因面神经根部血管压迫致传导异常。两者临床表现、电生理、影像学检查有差异,儿童、老年面瘫及不同性别面肌痉挛有特殊情况,需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诊断与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因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病变影响到皮质核束所致,病变对侧下部面部肌肉瘫痪;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主要是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引起同侧面部全部肌肉瘫痪。
面肌痉挛: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面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导致面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神经纤维之间的“短路”,从而导致面部肌肉异常兴奋收缩。
二、临床表现差异
面瘫: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中枢性面瘫患者额部肌肉一般不受累,只有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周围性面瘫患者则是同侧整个面部肌肉瘫痪。
面肌痉挛: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最初表现为眼脸跳动,之后可扩展至同侧其他面部肌肉,严重时可累及颈部肌肉,痉挛发作时患者无法自行控制,情绪紧张、疲劳等可使发作频繁,而在睡眠时一般停止发作。
三、电生理检查区别
面瘫:肌电图检查可见患侧面部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可能正常或轻度减慢,若为周围性面瘫,早期面神经传导速度可正常,发病2-3周后可出现传导速度减慢等改变。
面肌痉挛:肌电图检查可见患侧面肌出现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在肌肉放松时也可出现异常放电,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
四、影像学检查不同
面瘫:头颅CT或MRI检查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有重要意义,可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患者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脑出血患者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周围性面瘫患者头颅CT或MRI一般无颅内器质性病变,但有时需进行检查以排除其他颅内病变。
面肌痉挛:头颅MRI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这是面肌痉挛的常见病因,通过高分辨MRI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面瘫:儿童面瘫多以周围性面瘫为主,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累及面神经)、外伤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影像学检查应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小的方式,治疗上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药物辅助改善神经水肿等,但需谨慎用药,避免影响儿童正常发育。
老年面瘫:老年面瘫患者中枢性面瘫的比例相对较高,常与脑血管疾病相关,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较多,在治疗面瘫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如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同时对于面瘫的康复治疗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逐步进行。
女性面肌痉挛:女性面肌痉挛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出现症状的变化,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神经的稳定性,导致面肌痉挛发作频率增加或程度加重;妊娠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等因素,也可能对病情产生影响。在这些特殊时期,女性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
男性面肌痉挛:男性面肌痉挛患者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可能会加重面肌痉挛的症状,因为吸烟饮酒可能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进而影响面神经的血供,导致面神经异常放电加重。所以男性面肌痉挛患者应尽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