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综合征是由宫腔操作、感染等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引发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病因包括宫腔操作史、感染因素、雌激素水平低下;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不孕或反复流产、周期性腹痛;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治疗用宫腔镜下分离术及术后防粘连措施;预后有复发可能,预防要减少不必要宫腔操作、防感染、补充雌激素。
一、宫腔粘连综合征的定义
宫腔粘连综合征是由于宫腔操作、感染等因素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引起月经异常、不孕、反复流产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二、病因
1.宫腔操作史
人工流产术是导致宫腔粘连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率升高。因为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子宫肌层暴露,进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宫腔粘连。
清宫术等宫腔手术也可能造成类似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尤其是有多次宫腔手术史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更高。
2.感染因素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宫腔,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炎症刺激导致宫腔粘连。例如,产后恶露持续时间长、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情况增加了感染风险。对于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发生感染则更易引发宫腔粘连。
宫腔结核等特异性感染也可导致宫腔粘连,结核杆菌会破坏子宫内膜,引发粘连。
3.雌激素水平低下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生长和修复起重要作用,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时,子宫内膜难以正常修复,容易发生粘连。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相对增加,但相比有宫腔操作史的人群风险较低。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月经量减少是常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闭经。对于育龄女性,若既往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需警惕宫腔粘连可能。例如,人工流产术后月经量较前减少,应进一步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改变,但相对月经量改变不典型。
2.不孕或反复流产
宫腔粘连会影响胚胎着床,导致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长期不孕且排除其他不孕因素后,应考虑宫腔粘连可能。
即使受孕,由于宫腔环境异常,也容易发生反复流产。
3.周期性腹痛
一般在人工流产或刮宫术后一个月左右出现周期性下腹痛,是由于宫腔粘连导致经血排出受阻,积聚在宫腔内引起。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宫腔操作史、感染史、月经情况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多次人工流产史、产后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2.妇科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有子宫压痛等表现,但妇科检查特异性不强。
3.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初步判断宫腔形态,可见宫腔线不连续、宫腔内有粘连带等表现。例如,超声可发现子宫内膜薄且不均匀,宫腔内有异常回声等情况。
4.子宫输卵管造影
可显示宫腔形态,若存在粘连,可见宫腔部分充盈缺损等表现。
5.宫腔镜检查
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宫腔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等。通过宫腔镜可以清晰看到粘连的纤维组织情况,还可同时进行治疗。
五、治疗方法
1.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
通过宫腔镜将粘连的组织分离,恢复宫腔正常形态。该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术后需要预防再次粘连。
2.术后防粘连措施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可防止宫腔再次粘连,IUD的机械屏障作用能减少创面的贴合。但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放置IUD可能会影响受孕,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
宫腔内放置防粘连膜:这种膜可以物理性隔离宫腔创面,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粘连膜。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有一定的再粘连复发率,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如果恢复良好,月经可逐渐恢复正常,生育能力也可能得到改善。但如果再次粘连,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2.预防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严格掌握人工流产指征。对于必须进行宫腔手术的患者,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规范操作,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
积极预防和治疗宫腔感染,产后和流产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对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降低宫腔粘连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