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医学名肌萎缩侧索硬化,是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与基因因素、蛋白聚集有关,有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目前无法治愈,治疗是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
一、发病机制
1.基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与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等基因的突变相关,这些突变基因会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异常,逐渐损伤运动神经元。例如,SOD1基因突变可使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不能正常发挥抗氧化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进而促使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变。
2.蛋白聚集:患者体内存在异常蛋白聚集,如TD-P43蛋白等异常聚集在运动神经元内,干扰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神经元的代谢、运输等过程,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
二、临床表现
1.运动症状
肌肉无力:通常从手部小肌肉开始,患者会出现手指活动不灵活、持物无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累及手臂、腿部、躯干、面部和咽喉部肌肉。比如手部肌肉无力可表现为不能完成系纽扣、写字困难等精细动作;腿部肌肉无力则会导致行走易跌倒、步态异常等。
肌肉萎缩:相应受累肌肉会逐渐萎缩,如手部小肌肉萎缩可使手掌变平,四肢肌肉萎缩会使肢体变细。
肌束震颤:可见肌肉不自主的颤动,这是由于受损的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患者自己能感觉到肌肉的跳动,有时在皮肤表面也能观察到。
吞咽困难:当咽喉部肌肉受累时,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容易呛咳,进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呼吸困难:呼吸肌受累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非运动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和行为障碍,约15%-40%的患者会发生额颞叶痴呆;有的患者会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中频繁觉醒等;还可能出现流涎、疼痛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肌肉力量、肌肉萎缩、肌束震颤等情况。
2.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是诊断渐冻症的重要手段,可发现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加等,能检测出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异常,帮助判断运动神经元受损的部位和程度。
神经传导速度(NCV):一般正常,可用于排除其他神经源性疾病,如周围神经病等。
3.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部分患者有皮质脊髓束萎缩等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脊髓、脑部病变,如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能早期发现运动皮质的代谢变化,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四、治疗与管理
目前渐冻症还无法治愈,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药物治疗:利鲁唑是被批准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等机制,延缓病情进展,但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发展。
2.营养支持: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给予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避免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3.呼吸支持: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能需要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4.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维持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职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可能保持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渐冻症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家族史、基因检测等多方面因素。在治疗上,康复治疗尤为重要,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育,给予心理支持。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要考虑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营养支持方面要注意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等特点,呼吸支持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方式。
3.女性患者:女性渐冻症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对自身和胎儿(婴儿)的影响。在治疗用药上要谨慎评估药物对妊娠、哺乳的安全性,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