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作业疗法及物理因子治疗辅助训练。被动运动由他人帮助进行,要考虑老年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情况;主动辅助运动患者主动发力、他人助力,需考虑女性及久坐患者情况;主动运动患者自身发力,要考虑儿童生长发育及老年平衡等情况;作业疗法通过日常活动训练,要考虑糖尿病及认知障碍患者情况;物理因子治疗辅助训练有电刺激、红外线照射等,要考虑儿童及老年患者情况,不同训练有不同操作方法和考虑因素。
一、被动运动
1.操作方法: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上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运动,活动范围应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有一定认知和配合能力的患者,可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被动运动配合。例如,对于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通过外力使肩关节各方向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2.考虑因素: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更弱,关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关节损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偏瘫患者,要注意运动过程中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停止操作。
二、主动辅助运动
1.操作方法:患者主动发力,治疗师或家属给予适当助力,帮助患者完成上肢运动。比如在进行屈肘运动时,患者尝试收缩肱二头肌,治疗师在患者肘部给予一定助力,协助完成动作。随着患者力量的逐渐恢复,可逐渐减少助力。一般每次每个动作进行10-15次,每天3-4次。对于年轻且病史较短、身体状况较好的偏瘫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次数。
2.考虑因素:对于女性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力量较小导致助力把握不准确而造成损伤。生活方式较sedentary(久坐)的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相对较弱,在进行主动辅助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逐步的训练,以避免过度疲劳。
三、主动运动
1.操作方法:患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上肢运动。如进行手指的抓握训练,可让患者用患侧手指抓握小球或海绵等物体,进行反复的抓放动作;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前屈运动,患者尽量将患侧上肢向前抬起至最大范围。随着病情恢复,可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如画圈运动等。一般每次每个动作训练15-20次,每天4-5次。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物品和方式,比如使用色彩鲜艳、形状有趣的玩具来吸引儿童进行主动运动。
2.考虑因素: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运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运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避免因运动强度不当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同时要关注其平衡能力,防止在运动过程中摔倒。
四、作业疗法
1.操作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来进行上肢康复训练,例如进行穿衣训练,患者练习用患侧上肢穿脱衣服,包括从衣架上取衣服、将手臂穿入衣袖等动作;进行梳头训练,患者用患侧手尝试梳理头发,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和上肢的协调能力;进行写字训练,用患侧手握住笔进行简单的书写练习。每次作业训练可选择2-3项活动,每项活动进行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偏瘫患者,在进行作业疗法时要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2.考虑因素:合并糖尿病的偏瘫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在进行作业疗法时需要家属或治疗师在旁协助和引导,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物理因子治疗辅助训练
1.操作方法:可采用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电刺激等方式刺激上肢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功能恢复。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还可使用红外线照射,改善上肢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选择要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皮肤较薄、神经肌肉敏感,电刺激强度要相对较低。
2.考虑因素:儿童患者在进行物理因子治疗时,要严格控制电刺激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可能相对减退,在进行红外线照射时要注意温度调节,防止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