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淋巴结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其他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常见柯萨奇B组病毒等,儿童高发,通过口-口或粪-口传播,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可血行播散至淋巴结)和细菌感染(链球菌等可经肠道直接感染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不注意饮食卫生易增加风险);其他因素有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性别差异无显著临床诊断意义)和胃肠道功能紊乱(不合理饮食加重消化负担致功能失调,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病)。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途径
多种病毒可引起肠系淋巴结炎,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等。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病毒多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途径进入人体,例如儿童在玩耍后不注意手部卫生,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经手入口,病毒进而侵入消化道,引发肠道感染,随后累及肠系淋巴结。研究表明,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合并肠系淋巴结炎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肠系淋巴结区域,导致淋巴结发生炎症反应。
2.年龄影响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至学龄前儿童)是肠系淋巴结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有关,他们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例如,3-10岁的儿童发生肠系淋巴结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此阶段儿童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机制
一些细菌也可导致肠系淋巴结炎,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可能通过肠道的直接感染侵入肠系淋巴结。例如,当肠道发生细菌感染时,细菌可在肠道内繁殖,并通过肠壁的淋巴组织侵入肠系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另外,邻近器官的细菌感染也可能蔓延至肠系淋巴结,如阑尾的细菌感染可波及周围的肠系淋巴结,引发炎症。
2.生活方式影响
不注意饮食卫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例如,经常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不洁净的水源,容易摄入细菌,从而增加肠道细菌感染的几率,进而增加肠系淋巴结炎的发病可能。一些人群由于工作或生活环境因素,接触细菌污染源的机会较多,也更容易发生肠系淋巴结炎相关的细菌感染。
二、其他因素
(一)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肠系淋巴结炎的发生。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错误地将肠系淋巴结组织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虽然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肠系淋巴结炎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肠道表现中,可能会出现肠系淋巴结的炎症改变。例如,患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肠系淋巴结可能会因为自身免疫攻击而出现炎症表现。
2.性别差异影响
目前研究发现,在肠系淋巴结炎的发病上,性别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但在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分布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儿童群体中,男女发生肠系淋巴结炎的概率在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向,但在一些特定的感染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个体的免疫反应差异等因素,在某些小范围的统计中出现细微差别,但这种差别通常不具有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指导意义。
(二)胃肠道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肠系淋巴结的状态。长期暴饮暴食、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例如,大量进食辛辣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刺激,蠕动功能可能发生改变,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也可能被打破,这一系列变化可能影响肠系淋巴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肠系淋巴结炎的发病风险。对于一些本身胃肠道较为敏感的人群,如患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不合理的饮食更容易诱发肠系淋巴结炎。
2.病史影响
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肠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肠系淋巴结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既往的胃肠道疾病可能导致肠道的局部微环境改变,肠道的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或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容易引发肠系淋巴结的炎症反应。例如,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系淋巴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当遇到病原体感染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而引发肠系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