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术后处理。术前需进行患者评估与准备,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胃肠道准备、皮肤准备和心理护理;手术步骤有麻醉方式选择、切口选择、腹腔探查、阑尾切除及腹腔冲洗与引流;术后需进行一般护理、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抗感染治疗及观察处理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性质、加重缓解因素等,了解既往是否有类似腹痛发作史、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关注其特殊情况,如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述症状,需结合家长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老年患者要注意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体征,确定阑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部位和程度,同时检查全身其他系统,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腹部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能还需要行腹部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患者准备
胃肠道准备:手术前禁食禁水,以减少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的风险。一般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儿童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禁食禁水时间,例如婴幼儿术前4-6小时禁食母乳,2-3小时禁水。
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皮肤,范围包括右下腹部至会阴部,去除毛发等,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过程及预后等,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儿童患者,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需给予家长足够的心理支持。
二、手术步骤
1.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见的有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等。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过程中患儿安静配合。
2.切口选择
一般选择右下腹麦氏切口(McBurneyincision),即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一斜行切口。对于肥胖患者或怀疑有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经腹直肌切口或其他合适切口。
3.腹腔探查
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后,仔细探查阑尾的位置、形态、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等。如果是化脓或穿孔性阑尾炎,要注意观察腹腔内渗出液的量、颜色等情况。
4.阑尾切除
阑尾系膜处理:用阑尾钳提起阑尾,找到阑尾系膜,用血管钳钳夹、切断阑尾系膜,用丝线结扎或缝扎系膜血管,确保系膜处理彻底,防止出血。
阑尾根部处理:在距盲肠0.5cm左右处用丝线结扎阑尾根部,然后在结扎线远侧约0.5cm处切断阑尾,残端用石炭酸、酒精、生理盐水依次涂擦。也可使用阑尾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即在阑尾根部周围的盲肠壁上作荷包缝合,将阑尾残端埋入,再结扎荷包线。
移除阑尾:将切除的阑尾装入标本袋中取出。
5.腹腔冲洗与引流
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的脓液、渗出物等。如果是化脓穿孔性阑尾炎,腹腔污染严重,可根据情况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管的放置要注意位置恰当,以利于引流腹腔内的渗出液。
三、术后处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儿童患者,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加强观察。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定期更换切口敷料。
2.胃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促进胃肠道蠕动恢复。一般术后6小时左右可指导患者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待病情允许后尽早下床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活动的安全性,避免摔倒等意外。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
3.抗感染治疗
根据阑尾炎症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数天,以预防感染。对于存在阑尾穿孔等严重感染情况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适当延长。
4.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面色苍白等表现,若怀疑有腹腔内出血,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等,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
切口感染:若出现切口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及时进行切口换药、抗感染等处理。
粘连性肠梗阻: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对于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的患者,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胃肠减压、禁食补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