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主要有运动发育迟缓(包括大运动发育落后和精细运动发育障碍)、肌张力异常(分为增高和降低)、姿势异常(包括静止和运动时)、反射异常(原始反射消失延迟和病理反射出现)以及其他症状(喂养困难、睡眠障碍、易激惹)等表现,特殊人群如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黄疸等高危因素小儿前期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家长应密切关注其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日常给予关爱耐心,做好康复训练、保证营养和睡眠。
一、运动发育迟缓
1.大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小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独坐,89个月会爬行,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时无法完成这些动作,如到了4个月还不能抬头,9个月还不会独坐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导致肌肉力量和运动模式异常。
2.精细运动发育障碍:正常小儿在1岁左右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而脑瘫患儿可能到1岁半甚至更晚都无法完成这个动作。他们手部的抓握、伸手取物等精细动作会显得笨拙、不灵活,比如拿东西时抓不稳、不能准确地将物品放入指定位置等。这是由于大脑对手部小肌肉群的控制出现问题,影响了手部的精确运动能力。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肢体活动时阻力增大。比如给患儿活动肢体时,感觉像掰铅管一样,有均匀的阻力,这种情况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肢体难以伸直或弯曲,例如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常处于屈曲状态。由于肌张力持续增高,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很无力,像面条一样。患儿的肢体摆动幅度较大,无法保持正常的姿势,例如竖抱时头会耷拉下来,四肢下垂。这种情况多见于弛缓型脑瘫,是因为脑部损伤使神经对肌肉的兴奋性降低,导致肌肉收缩无力。
三、姿势异常
1.静止时姿势异常:患儿在仰卧位时可能会呈现头后仰、下肢伸直、上肢屈曲的姿势,像“角弓反张”的样子。在俯卧位时,可能无法抬头,臀部高于头部,四肢不能支撑身体。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身体的平衡感和姿势调节能力,使患儿无法维持正常的身体姿势。
2.运动时姿势异常: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剪刀步,即双腿交叉向前迈步,像剪刀一样;还有可能出现踮脚尖走路的情况,这是因为小腿后侧肌肉肌张力增高,导致踝关节背屈受限。此外,患儿在爬行时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姿势,如一侧肢体用力,另一侧肢体拖曳等。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消失延迟:正常小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握持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如果到6个月还未消失,可能提示有脑损伤。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若持续存在也可能是脑瘫的表现。这些原始反射的消失延迟是因为脑部发育异常,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
2.病理反射出现:如巴宾斯基征阳性,正常小儿在1岁半之前巴宾斯基征可能为阳性,但如果1岁半以后仍持续阳性,则可能是脑瘫的表现。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系统的正常抑制功能受损,使一些原本在婴儿期存在的病理反射持续存在。
五、其他症状
1.喂养困难:脑瘫患儿在吸吮和吞咽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表现为吃奶时吸吮无力、容易呛奶,或者吞咽不协调,导致进食时间长、体重增长缓慢。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和协调能力,使食物的摄取和吞咽过程出现障碍。
2.睡眠障碍:患儿可能存在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稳、易惊醒等问题。这可能与脑部损伤引起的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身体的不适,如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不舒服等因素影响了睡眠质量。
3.易激惹:患儿容易烦躁、哭闹,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过度,如一点小的声音或光线变化就会引起他们剧烈的哭闹。这是因为脑部损伤使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紊乱,导致患儿的情绪和应激反应异常。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小儿脑瘫前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对于有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小儿,家长更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小儿神经科就诊,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为孩子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