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包括确诊的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术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前要进行一般准备(患者评估、禁食禁饮)和特殊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处理基础疾病);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和切口情况,恢复饮食和活动,观察并处理出血、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一、急性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
1.确诊的急性阑尾炎:对于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尤其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时,以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等,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这是因为阑尾炎症继续发展可能导致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切除阑尾可去除病灶,防止病情恶化。例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若不及时手术,阑尾穿孔率显著高于及时手术的患者。
2.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当阑尾穿孔后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时,需要紧急手术。此时腹腔内存在大量的炎性渗出物和细菌,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腹腔内的污染物,切除病变阑尾,同时进行腹腔冲洗等处理,以控制感染进一步扩散。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术式选择
1.开腹阑尾切除术:这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对于诊断不明确、阑尾炎症较重或存在腹腔粘连等情况的患者较为适用。手术时通过右下腹麦氏切口进入腹腔,找到阑尾后进行切除。该术式操作相对直接,但术后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有一定发生率。
2.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尤其是儿童、肥胖患者等。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阑尾切除。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且美容效果较好。
三、急性阑尾炎手术前的准备
1.一般准备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腹痛的起始部位、性质、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尤其是腹部手术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查,以及腹部体征检查等。还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炎症程度)、腹部B超或CT(有助于明确阑尾情况及是否存在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等。
禁食禁饮:手术前需要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合理安排禁食禁饮时间,确保手术安全。
2.特殊准备:如果患者存在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纠正。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需要与相关科室会诊,评估手术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准备。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血糖水平至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儿童患者,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需要加强监测。一般每1-2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切口情况观察: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腹腔镜手术的切口,要注意小切口的愈合情况;对于开腹手术切口,要定期换药,保持切口清洁,防止感染。
2.术后恢复
饮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再恢复到正常饮食。儿童患者的饮食恢复需要根据其年龄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进食引起胃肠不适。
活动: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术后第1天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第2天可逐渐坐起、床边活动等。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对于年老体弱、病情较重的患者,活动量要适当调整。
3.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加剧、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出血表现。如果发生出血,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再次手术止血等。
切口感染:若出现切口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表现,要及时进行切口换药、抗感染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处理。
腹腔脓肿: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腹部包块等情况,若怀疑有腹腔脓肿,需要进一步进行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穿刺引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