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肿瘤性因素、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感染性因素有头颈部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肿瘤性因素包括原发性恶性肿瘤(如淋巴瘤、颈部原发恶性肿瘤)和转移性恶性肿瘤(如头颈部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可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他因素有药物反应、代谢性疾病等。
一、感染性因素
1.头颈部感染:
口腔感染:如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口腔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可经淋巴回流累及颈部淋巴结。例如,牙周炎时,口腔内的致病微生物可通过淋巴管传播至颈部淋巴结,引发淋巴结肿大。一般有口腔局部的疼痛、红肿等表现,常见于各个年龄段人群,生活中不注意口腔卫生、有智齿阻生等情况的人群易发生。
咽喉部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较为常见。咽喉部的炎症可导致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如急性扁桃体炎,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咽喉部后,通过淋巴系统累及颈部淋巴结,患者常伴有咽喉疼痛、发热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劳累、抵抗力下降等生活方式易诱发。
耳部感染:中耳炎等耳部感染也可能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部的炎症病原体经淋巴管蔓延至颈部淋巴结,患者有耳部疼痛、听力下降等表现,儿童由于耳部解剖特点等因素相对更易患中耳炎进而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耳部感染出现该情况,耳部卫生不佳等生活方式增加风险。
2.全身性感染: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可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多见于青少年人群,通过密切接触等传播方式,生活中免疫力较低时易感染发病。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风疹也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皮疹等表现,各年龄阶段均可感染风疹病毒,冬春季节相对高发。
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等途径感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有接触牲畜等相关生活史的人群需警惕,各个年龄层接触相关传染源时均有感染可能。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也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等表现,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等生活方式易增加感染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肿瘤性因素
1.原发性恶性肿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各年龄阶段都有发病可能,长期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颈部原发的恶性肿瘤:如颈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导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局部可能有相应的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有患病可能,接触致癌物质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风险。
2.转移性恶性肿瘤:
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如鼻咽癌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尤其是双侧颈深上群淋巴结。鼻咽癌患者可能有鼻塞、涕中带血等表现,南方地区相对高发,长期吸烟、EB病毒感染等因素与鼻咽癌发病相关,进而增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各年龄阶段接触相关致癌因素时均有患病可能。甲状腺癌也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转移情况有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某些类型甲状腺癌,长期暴露于射线等生活方式增加风险。
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如肺癌等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患者有肺部相关症状,长期吸烟等生活方式是肺癌的高危因素,进而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各年龄阶段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均有患病风险。
三、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表现,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紊乱是发病基础,生活中紫外线暴露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类风湿关节炎:虽然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包括双侧颈部淋巴结,患者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异常是关键,寒冷、潮湿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病情活动。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如抗癫痫药物等,有明确的用药史,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时需考虑药物相关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用药史人群需密切观察自身淋巴结情况。
2.代谢性疾病:如结节病,可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肺部等多器官受累表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等因素相关,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影响相对不突出,主要与自身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